西江日报:当唐诗遇上端砚

“不教胡马度阴山”砚

“笑问客从何处来”砚

9月7日,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焯忠作为2024年“端溪讲堂”研修培训班首讲嘉宾,在肇庆市白石宏溪端砚厂正式授课,开启一场关于《端砚形制的传承与发展》及《唐诗意境砚创作谈》的精彩讲座,带学员们穿越时空,领略端砚艺术的不朽魅力与唐诗意境的深远韵味。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焯忠从事砚雕创作30多年,在传统创作基础上创新,《一带一路》《桃源问津》等40多件端砚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作品《幸福广东砚》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作品《锦绣河山砚》被中宣部收藏,并有多件作品被博物馆收藏。参与奥运特许商品《中华瑰宝》的端砚设计制作,参与《端砚鉴定评价规范》中国标准编写,曾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有关端砚的论文,编写《端砚制作技艺》教材应用于教学之中。

在当天的端溪讲堂上,他首先介绍了端砚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他从历史推演角度详细介绍了不同时代砚式的材质、形制特点。以及砚台的形制与铭文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为我们展示出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随后,他以一百首经典唐诗为题材,讲述端砚创作中结合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中意境取向的表现方式,分析雕刻成型的端砚精品,全面展示了端砚设计、雕刻、制作的过程,为学习端砚制作技艺和研究端砚文化的工匠、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首首或豪放刚劲,或温婉动人的经典诗篇,在国人心中永久咏唱。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悠久,石质优良,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当优美的唐诗邂逅坚实细腻的端砚,会造就怎样的艺术珍品?杨焯忠给出了一条端砚与唐诗完美结合的创新之路。

他表示,一方唐诗意境砚的制作需要经过复杂的步骤与深刻的思考。砚台图案怎样才能体现诗歌的意境,是制作与设计过程中的中心思想,首先要设计草图,其间还要结合石材情况,因材施艺,巧用石品花纹,经过多次研讨、修改,最后确定图案,落实到砚台创作中。

从传统的规矩形砚到自然形砚,再到原始的砚山式砚,杨焯忠创作的唐诗系列砚有大气磅礴的边塞诗意、名山大川的雄浑秀美之气。他将学习国学、国画、书法、篆刻的知识进行砚化,再用砚雕的语言诉说出来,将端砚的制作提升至新高度。

西江日报记者 袁丽娟

杨焯忠通过具体的作品实例详细讲解创作的思路:

王昌龄《出塞》诗意

本砚根据诗意构图,在砚面右下角刻画了一位骑在骏马上手执长枪的将军,他回首眺望,正在巡视边塞上的动静,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与之相对的左上角刻画崇山峻岭和蜿蜒的长城,中间的砚堂比喻广袤的边塞大地。砚额上镌刻诗歌全文。

在这次课程中,杨焯忠大师不仅详细讲解了自己的创作过程与思路,还结合实际例子,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如何准确理解诗意并与砚材料相结合进行表达。他鼓励学员们要多阅读书籍,丰富文学知识,并了解相关艺术门类如玉雕、石雕、篆刻等,强调一方成功的端砚作品不仅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扎实的文化知识结构。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意

此砚左边刻画坐落在山间的乡村,林木掩映,环境十分清幽。右边刻画了一个脸上充满天真笑容的儿童,张开双手拦住走在回乡路上的老人,询问客人来自何处,生动地表现了诗歌后二句描写的情景。中间的砚堂比喻家乡的湖泊,展现出细腻滋润的石质,上有天青、火捺石品。砚额上镌刻“笑问客从何处来”点明主旨。

诗中抒发了长期在外客居,岁月流逝人渐衰老的感伤,但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颇具生活情趣。

来源: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