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0年疫情的阴霾笼罩餐饮业,增城菜园路却亮起一簇倔强的人间烟火。没有资本加持、没有网红套路,靠刷爆三张信用卡撑起的山卡拉烤鱼杂,在疫情三年逆势开出奇迹:从无人问津的小店铺,到与千年增城荔枝、鲜美野生荔枝菌齐名的城市美食符号。如今,那句”来增城不吃山卡拉,等于没尝过岭南烟火”的民间俗语,正随着南来北往的食客传遍湾区。
一、孤勇者诞生记:背水一战敢为人先
2020年3月30日,做养生美容生意亏损后又赋闲在家三个多月,此时几乎身无分文的多多在那条空荡的菜园路签下租约。”实体经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大把的店铺空了两三个月都没人敢租,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劝我别瞎折腾!但兜里没钱的苦又有谁知啊!我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去创业!”看着刷爆的三张信用卡,没有退路的多多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这名资深吃货的手艺化作生存武器,4月底试营业首周日均3单,5月正式开业即遇狂风暴雨持续两周,6月7月菜园路修路拦绝了几乎所有人!绝境中,老客人们用”跑跑代送和自取打包”的野路子,托起了这家小店的生命线。那会儿山卡拉也不敢多请人,就老板娘多多一人一锅一勺一直干,从下午两点干到凌晨四点,哪怕只有三两桌客人,也一直坚持着。
“最难的那段日子,有对夫妻每周带儿子来吃三次,吃了三个多月,说孩子就喜欢吃山卡拉的鱼籽。”指着架子上密密麻麻的餐单,多多清晰记得最艰难那会儿曾来山卡拉烤鱼杂吃了好几十次的朋友们。正是这份生死相托的情谊,让山卡拉的烟火始终未灭。
二、味觉地标进化论:从街坊食堂到城市IP
当所有人都为生存和利润沿用冻品,山卡拉却打破传统,只用新鲜货!“老广嘴刁,差一丝鲜都吃得出来。山卡拉烤鱼杂都是新鲜货,很多客人一吃就竖大拇指!”新鲜鱼杂不仅收集不易,处理起来更是费事。主厨高师傅展示着食材处理秘笈:鱼籽需手工剔除筋膜,确保爆浆无渣;鱼泡经开水快煮,锁住脆度;鱼肚则用豉油与辣椒慢煨,吸足酱香。这种“做减法”的极致追求,用新鲜食材纯粹滋味唤醒基因里的广式味觉记忆。这份执着,让山卡拉烤鱼杂与增城荔枝菌共享”增城四绝”名号——春尝野生荔枝菌,夏啖桂味鲜荔枝,秋吃霜打迟菜心,冬刷山卡拉烤鱼杂。
“五年前刚开店,亲友都说鱼杂上不了台面,现在每天都有好些人驱车几十公里只为山卡拉这一口。”老板娘多多笑着说道。这份坚持和执着,让山卡拉烤鱼杂连续两个月蝉联抖音“广州市烤鱼好评榜”第一名,同时连续数周获得“广州市宵夜好评榜”第一名,更成为增城少有的城市美食招牌。
三、城市暗号:招待外地人的美食外交
如今在增城,带客人吃山卡拉烤鱼杂已成贵宾礼遇。滴滴司机听到”去山卡拉”便心领神会;网友亲朋接待手册将其列为”在地文化体验点”;甚至有荔农发明新玩法:摘完荔枝直奔山卡拉,用冰镇果香解烤鱼杂的烟火气。
“比起高档酒楼,这里更能让外地朋友读懂增城。”带着上海朋友连吃两晚的汤总说道。当鱼籽在舌尖爆开瞬间,咸鲜中翻涌的珠江潮汐、烟火里沉淀的客家乡愁、辣汤中蒸腾的市井豪情,构成最生动的城市解说词。
来增城不吃山卡拉和桂味,跟没来过有啥区别?
四、市井温度:塑料凳上的湾区故事
在山卡拉,美食只是载体,让人流连的还有扑面而来的市井气:熟客进门一句“照旧”,老板娘便默契端上专属套餐;上班族就着冰啤吐槽甲方,转眼又被邻桌大哥的创业史吸引;甚至有情侣从拍拖吃到结婚生子,把五年时光腌进了烤鱼炉里。
“别的店卖的是网红滤镜,我们卖的是街坊情谊。”这份人情味,让山卡拉与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顶流美食殊途同归——用食物连接城市温度,让每个深夜饥饿的灵魂找到归宿。
看着桌上写满荣誉的历史记录,最醒目的仍是那张2020年手写菜单——泛黄的纸页上,”鱼杂,微辣,3号桌”的墨迹已晕染开,像极了下单时滴落的馋涎。从走投无路信用卡创业到成为增城美食地标,山卡拉用五年时间证明:真正的美食图腾不在米其林指南里,而在街边塑料凳上摇晃的啤酒泡沫中,在外地游客导航里收藏的”增城必吃”坐标上,更在这座城市永不熄灭的烟火气里。若你也在寻找最地道的广式烟火,不妨穿过CBD的玻璃幕墙,到增城菜园路10号山卡拉烤鱼杂,尝尝这份“叛逆”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