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观水
迎面遇上一缕缕风,如小鸟儿一般,跳跃着,一头撞向我的怀抱,我不由心生欢喜:秋深了。
我来到田间,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稻田在秋风中泛起金色的稻浪,嗅到了空气中飘散着阵阵清新的稻香。地里的眉豆也成熟了,隔壁穿着大襟衫的三婆,银白色的发丝被岁月梳理得柔软而蓬松。她微驼着背,提着一个小竹篮,弯着腰,小心拾掇着将要爆壳的眉豆荚。三婆看到我来,特意剥下几粒眉豆,丢进嘴里,细细地咀嚼着。接着,她递过几颗眉豆荚,撺掇我说:“真香啊!要不你也试一下?”我小时候经常吃生的眉豆粒,印象中味道是青涩的,还略带豆腥味儿,三婆怎么说香呢?我好奇地接过来,剥开,丢进嘴里,慢慢咀嚼,果真是香。
随着秋风的轻抚,银杏叶开始了一场优雅的告别之旅。它们不急不缓,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缓缓脱离枝头的怀抱,轻盈地旋转、飘落。落在滨江路上的银杏叶子,有金黄的,还有橙黄的。行走在铺满银杏落叶的小径上,脚下是柔软的金色地毯,耳边是落叶与地面轻柔的摩擦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菊花香,我和友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我弯下腰,小心地捡起一枚落叶,慢慢地观察,它似扇形,但又比扇形温婉圆润,因而显得优雅而有古意。这枚飘落于地的银杏叶,不曾干枯,摸上去温润清凉。友人说,他将捡几枚回去,落叶是秋天的书签,把它夹在书里,让它陪着时光一起老去。
秋雨,正合时宜地来了,不紧不慢的,淅淅沥沥,时慢时急,时大时小,也如梦似幻般烟雨朦胧。此时,最适宜带上一本书,撑着一把雨伞,吱呀吱呀地走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上,头顶是雨打在伞上的哗哗声,耳旁是夹杂着风的呼呼声。走累了,找一处凉亭坐下来,打开带来的书读上一页,或者背一段北宋谢逸的《青玉案》:“柳岸风轻吹残暑。菊开青蕊,叶飞红树。江上潇潇雨。”边背书边伸出一只手到凉亭外,然后慢慢张开,细细感受雨滑过手掌的湿腻,水凝聚成水珠时的乐趣。
这时候,村中公园里的菊花竞相开了。颜色红的像火,黄的似金,白的若雪,绿的如玉,粉的好似云霞,五颜六色,美不胜收。花瓣千姿百态,有的向四周展开,像千手观音;有的向中心聚拢,像个小绒球;有的紧紧抱在一起,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忽然想起,北宋诗人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的诗句:“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对于秋,现代诗人徐志摩也十分喜欢,他在《秋语》一诗中,道出了心中所喜,细腻而深情:“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一棵憔悴的秋柳里,一条怯懦的秋枝上,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秋天,秋香遍地,成熟而深沉;秋色满山,热切而真挚;秋雨淅沥,安静而纯净。秋之于我,深沉旖旎;我之于秋,意真情切。
来源:湛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