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获CAR-T细胞治疗资质认证,为西北地区淋巴瘤患者点亮新生希望。
淋巴瘤作为我国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数据显示,我国淋巴瘤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仅为40.8%[1,2],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存在显著差距。这一挑战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西北地区尤为突出——患者不仅面临规范治疗资源不足和新药可及性低的困境,更需承受远赴千里之外就医的沉重负担。在此背景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以下简称“中肿甘肃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3],依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顶尖技术优势,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西北地区纵深下沉,显著提升了区域淋巴瘤诊疗水平。
中肿甘肃医院CAR-T细胞治疗资质认证揭牌仪式
2025年8月19日,是第8个中国医师节,同时这一天也是陇原乃至西北地区淋巴瘤诊疗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天。经过中肿甘肃医院副院长蔡清清教授带领的血液科团队历时半年的筹备,中肿甘肃医院CAR-T细胞治疗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一突破无疑将为西北地区淋巴瘤治疗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医学界”特邀中肿甘肃医院CAR-T细胞治疗项目带头人蔡清清教授,分享其团队推动CAR-T技术落地甘肃的示范经验,以及西北地区肿瘤诊疗建设的突破性实践模式,为西北地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医学界:作为项目带头人,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西北地区淋巴瘤的诊疗现状?甘肿获得CAR-T细胞治疗资质后,将为西北地区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带来哪些改变?
蔡清清院长: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医疗发展存在差距,西北地区淋巴瘤诊疗挑战尤为突出。首先,甘肃淋巴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35%-40%,农村地区低至28%-32%,不足广东的一半[3]。究其原因,一方面专业人才短缺,高水平团队不足;另一方面,基层多依赖传统病理诊断,漏诊误诊率高。更关键的是,前沿技术可及性低,复发难治患者为寻求CAR-T等先进治疗不得不跨省奔波,承受沉重身心经济负担,且常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CAR-T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来攻击肿瘤细胞,具有强大的抗肿瘤活性,相比传统化疗等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4]。甘肃肿瘤医院获批CAR-T细胞治疗资质,患者可以就近接受先进的CAR-T细胞治疗,大大减少就医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能获得更便捷的后续治疗和随访服务,将显著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3]。
CAR-T落地甘肃推动了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发展,促进血液科、肿瘤科、病理科等多学科深度融合,提升淋巴瘤的诊断、分期与疗效评估的精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将整体增强复杂淋巴瘤诊疗能力[5]。
此外,CAR-T细胞治疗资质获批使中肿甘肃医院有机会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临床试验和研究项目,有望促进区域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持续推动西北肿瘤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5]。
蔡清清教授及中肿甘肃医院血液科团队
医学界:推动CAR-T技术在甘肃“落地生根”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逐步实现这一目标的?
蔡清清院长:
在项目启动初期,我们便意识到这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一项系统性的医疗生态工程。经过半年探索,我们重点推进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我们在院内建立MDT多学科协作机制,汇聚各科专家共同评估病情,并积极引入国内知名专家资源,通过线上会诊明确诊断,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3,6];同时强化与创新细胞疗法公司合作,保障CAR-T细胞制备质量与供应链稳定。
第二,在正式资质获批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涵盖淋巴瘤的各个亚型,并与顶尖中心同步数据,也使西北患者尽早获得与发达地区同等水平的治疗机会[5]。
第三,我们通过患教会、讲座等形式提升患者及家属对CAR-T的认知与接受度。我们还在基层医院开展义诊与巡讲,提高淋巴瘤的疾病认识和治疗意识[3]。
第四,我们依托“中肿-甘肿”MDT平台和学术培训,致力于强化本地医护的专业水平。我们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并将科研纳入绩效评价,为CAR-T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核心力量[3,5]。
医学界:您见证了CAR-T治疗技术在甘肃“扎根”,此刻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有哪些患者故事或场景让您对推动CAR-T认证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当亲眼见证CAR-T在甘肃真正“扎根”,我内心充满欣慰与沉甸甸的使命感。有两个患者故事,至今想起仍心有波澜,也让我对推动CAR-T治疗资质认证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位五十多岁的晚期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历经化疗、移植及维持治疗多次复发,肿瘤始终未能控制。经“中肿-甘肿”MDT团队讨论,一致认为CAR-T是最后的希望。患者的治疗意愿很强烈,但是当时甘肃尚未具备治疗条件。最终通过多方协调,患者远赴广州完成了CAR-T治疗,如今病情已显著改善。然而这一过程中他时常需要独自跨越千里完成随访,家属也无法完全照顾和陪同。
另一位年轻男性淋巴瘤患者,经过多次治疗及临床试验均效果不佳。MDT团队为其制定了CAR-T方案,然而因为他此前曾使用过苯达莫司汀,必须经历9个月洗脱期,暂时无法进行治疗。这个病例让我深刻意识到,多数医生对CAR-T的认知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治疗决策中,我们需要具备整体视野,做好长远治疗规划,为患者保留更多后续治疗机会。这一医疗理念在西部地区的真正普及,依然任重道远。
现在,CAR-T治疗技术在甘肃落地,减少了患者的奔波之苦,为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家乡得到最先进的医疗服务,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我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创新疗法打破地域的限制,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平等地获得生命希望。
医学界:站在新起点展望未来,您认为可以通过哪些举措推动肿瘤治疗前沿技术从“可及”向“普惠”跨越,带动区域肿瘤防治能力的整体提升,进而让更多患者享受医疗进步的成果?
蔡清清院长:
目前,CAR-T、免疫治疗等创新方案仍集中于大城市,通过政策的引导,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延伸,减少地域间的治疗差距。其次,通过线上课程、专家带教等途径,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持续提高诊疗水平。第三,还应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鼓励更多医疗机构参与临床研究,促进治疗策略的优化和应用。同时,可以通过健康讲座、科普资料等方式增强患者对前沿治疗的认知,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规范、连续的患者管理。此外,通过5G、AI等智慧医疗手段,可以开展远程会诊、AI辅助诊断及线上多学科诊疗,提升整体服务效率[7,8]。
总结与展望
CAR-T细胞治疗技术落地甘肃,不仅减轻了甘肃以及西北地区淋巴瘤患者的奔波之苦,降低了就医成本,还带来了“家门口治愈淋巴瘤”的希望。未来,随着政府与社会的多方参与和支持,将会有更多创新疗法跨越地域限制,让生命之光平等照耀我国每一个角落。
蔡清清 院长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淋巴瘤大PI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副院长,血液科主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委
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Lancet haematology、Blood、Signal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ClinicalCancer Research、Leukemia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三项,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度第七届医学家年会“十大医学菁英专家”等。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