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切
以前,对于中秋赏月,住在我们大巷中的小孩来说,是别有一番情趣的。那时少不更事,一切唯大人之命是从,他们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听,只要能够吃得上月饼,就是叫我们依照民俗对着月亮拜上一拜都成。在我们这些处于懵懂的少年看来,什么赏月,什么拜月,无非就是大家最后能够美美地分享到月饼、柚子、茶点等,然后大人们坐到一块,谈起一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中有一句话特别入耳:“年怕中秋月怕半”。开始我们挺好奇,中秋有什么可怕的,难道之所以要拜月亮,是因为我们害怕月亮会对我们使坏吗?据说外国人都已经上了月亮(指登月),莫非他们要在月亮上做对我们不利的事情。后来慢慢地才知道一点意思,原来是中秋节到来了,人们担心年成不好,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半,等到春节来了不知怎么应付。那年头,农村人靠土地刨食,没有其他经济收入,稍微碰到年份不好,作物歉收,就要准备勒紧裤腰带了。因此,对于中秋节的到来,心里面难免就会产生一种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想法。
也许这样的心思久居不下,人们特别注重拜月的仪式感。尤其是我们大巷里面的人,几乎每家都有一个晒稻谷用的天台,至少也有一个共用的天井,可以作为拜月时安置桌子摆放物品,空间较宽,不受其他打扰,一门心思念念有词地对着月亮进行亲密的接触。每年到了八月十五这个晚上,大巷中的所有经常都要往外跑的小孩,无一例外的都会聚集到天台或者天井,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在大人们的循循善诱之下,准备着对月亮的一番祈祷,保佑我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万一遇上天公不作美,出现乌云遮月,甚至下起雨来,没关系,我们有的是信心和耐心,最终月亮不好意思肯定要出来与大家见面的。往往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会觉得月亮特别有人情味,月亮反而比平时要明亮和圆达得多,那一年我们笃定是生活非常美好,心情也格外舒畅。不管怎么样,中秋节的这一天,没有拜过月亮的月饼我们是不忍也不敢下手,尽管我们是多么的喜欢月饼。实在忍不住了,就对着天上的月亮多看几眼,也是一种享受。大人们说,月亮什么都懂,你崇拜它,敬重它,有求于它,只要心诚则灵,都会得到满足!要注意,千万不能用手指着月亮说三道四,担心会被伤了耳朵——曾经有人耳朵留下了一道伤痕——据说是让月亮划破所致。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洒下一地的清光。大人们早早的就已经摆好了各式物品,月饼是主角,有几根已经点燃的蜡烛火光不断地跳跃着,直指苍穹。要等到月亮高高的挂在头顶上,不知要燃尽多少根蜡烛呢。奶奶一口气拿来了一大把,看样子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求月亮快些能够君临天下,我们就可以大快朵颐,分享美味了,一年就这么一次,是月亮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是月饼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亲情的回归。一家人本来不缺乏笑声,但对着月亮,我们宁可保持沉默,心头虔诚地祈祷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我们等着月亮降福到芸芸众生,以后不再是“年怕中秋月怕半”,而是年年有今日,岁岁报平安。
在等待月圆悬挂头顶的时间中,我们所有住在大巷的小孩倾巢出动,全部都不闲着,纷纷穿梭于大巷的每一条小胡同,徜徉到所有的犄角旮旯,追踪着月亮的笑脸,看看月亮已经走到了谁家的门口,进而登上了他们家的天台上空,实在累得不行,我们就坐在一起进行剪刀石头布,谁赢了大家就一窝蜂拥进谁的家,赏他家的月亮,吃他家的月饼,闹他家的一个鸡犬不宁,上房揭瓦,但快乐却肯定属于他家,所以家家都会早早地打开大门,准备迎接这个不期而至的开心时刻,接纳这群疯狂至极的不速之客。
其实,大人们许是多虑了。虽然我们制造了快乐,然而真正的宁静却在月亮之下,只要我们置身于月亮的光环熏陶,就自然而然不约而同地陷入暂时的静谧,达到了心灵与月亮的交融。这到底是不是赏月的一般境界,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只知道,有了那次月亮的洗礼,我们似乎变得安宁了许多,起码我们对明天有了更多更好的期待。
来源:汕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