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君
欲问今夕何夕,月圆当空,云若披纱,一年一度中秋又至。
中秋,父亲,您生前最为重视的一大团圆节日,并未因缺失了您而稍停脚步。这不可阻逆的道理,苏轼在近千年前已说尽其中道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既古难全之事,今人又何能强求其全呢?
仍记得那年,因听信地方风俗,我独自带着女儿在外租房,中秋节如期而至,我想我和女儿简单过一过也是好的。不料,在外创业的弟弟忽然出现在我的出租屋,手里拎着您亲手做的节日饭菜和一盒月饼,说爸爸让他陪我一起吃团圆饭,稍晚,爸爸妈妈会过来陪我们赏月和吃月饼。当时,我对“中秋”“团圆”看得很轻很轻,觉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配合这个节日有些没必要,因此对您的特意安排好像不是很领情。
那一天晚上,您和母亲拜了月娘之后就来到我的出租屋。您看见我和女儿一起在看电视,弟弟则在一个角落玩手机,觉得屋里的气氛过于沉闷,便指挥玩手机的弟弟把桌子搬院中,叫我拿抹布擦桌子,您和母亲将从家中带来的水果、月饼用盘子装上并有序地摆放在桌子上,然后要我们围坐着桌子,一起感受秋夜清凉的风,欣赏清明月色下的灿烂烟花,品尝甜腻的蛋黄月饼,品味带着菊香的茗茶……
突然,安静的气氛被女儿给打破了。小家伙发问,中秋节是怎么来的,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中秋节的晚餐为什么比平时还要丰盛,外婆送的水果是拜过月娘的,月娘真的会保佑我们吗……这些既有趣又无趣的问题,我没有回答,保持安静。您和母亲倒是热情且不紧不慢地解答了女儿的那些“为什么”。身着白色短袖衬衣的您把身着红色花裙的女儿抱在怀里,说话还稚气十足的女儿把头贴在语气深沉的您的胸口,您的双手是环抱着女儿的,女儿的手则是在父亲的下颌下比划着……看着看着,我仿佛看到了小时的自己和您。那一夜,您和妈、弟弟在我家院中坐到彼此都感到困乏了才回去。那似乎平淡的一夜,却在往后的岁里时时显示它的份量。
次年,家人们打破地方风俗束缚,邀请我和女儿一起欢渡中秋节,从此,我们一起过除夕,过元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旷达的苏轼,将难全归结于祝愿。月圆之夜,祝愿千家万户团团圆圆,欢度佳节。
来源:汕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