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平
我的童年是在兴宁合水农场度过的。
农场里种柑、橘、橙、荔枝、龙眼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果园里除了茂盛得叫得出名字的果树,还有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的杂草杂果。跟着大人们去出工,自己便自由自在地在周边撒野,看什么都好奇,无论芽、叶、茎还是花、果、根,无论长在地上的还是地下的或者贴着地面长的,见啥都想尝一口。
丝茅,从《诗经》里走出来的植物:“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柔荑”,便是指丝茅开花的样子。每到春天,光脚踩在软绵绵的土地上,如果感觉似乎有针在拱你的足底,那是丝茅准备冒尖了。妈妈挥舞着锄头,三五下挖出丝茅的根,筷子般大小白鼓鼓的,泛着微微的光泽,像竹子般一节一节,肥嫩得稍稍一折就断,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时候顾不上沾有泥土,手忙脚乱在衣服上擦擦,除去须根和膜质叶鞘,一把将嫩生生的丝茅根塞进嘴里,嚼一嚼再回味,虽然不及甘蔗粗犷浓郁,但也清甜甘冽。《本草纲目》记载: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胆,解酒毒。难怪妈妈下工的时候,还顺便挖一把带回家去煲水喝。
夏天到了,四野葱茏,此时果子未成熟,扛板归叶子便成了小孩口中的零食。扛板归为攀援植物,茎上长满倒生皮刺,但是想尝到那酸中带鲜的独特风味,小手也顾不得怕疼,灵巧地闪过盾状倒刺,直伸向鲜嫩翠绿的叶子。扛板归叶子三角形,上面无毛,嚼在口中如同一张薄纸片,倒也解了儿时的嘴馋。相传有位樵夫上山砍柴,被蛇咬伤,躺在板子上准备放弃的时候,被路过的医生用带刺的草所救,众人看到躺在板子上都能救回来,于是给这种草取名“扛板归”。当然,这是长大后识字了才看来的故事,而且还知道扛板归集食、饲、药用于一身,不仅可以采集加工成可口的菜肴,还是优质畜禽饲用植物,正常食用、喂饲有利于人畜健康,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扛板归具有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等功效,能用于治疗水肿、疟疾、湿疹、疱疹及毒蛇咬伤等症。盛夏时节,用炒过的鲜扛板归沏茶,消暑解乏,颇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秋风渐起,此时农场里随处可见硕果累累,其中一种紫黑色的果子,外形像小粒的葡萄,半透明的果子一簇簇挂在枝头分外诱人,摘下来挤着玩,“叭”的一声浆液像子弹四射而出,我们叫它“叭哩草”。果子吃进嘴里酸酸甜甜,大人看见了也不斥骂,顶多帮小孩拭去溢出嘴角的黑浆。长大了才知道它的学名龙葵,《本草纲目》记载“龙葵碱作用类似皂甙,能溶解血细胞。过量食用会中毒,可引起头痛、腹痛、呕吐、瞳孔散大、心跳先快后慢、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曾有报告小孩食未成熟的龙葵果实而致死亡(与发芽马铃薯中毒相同)。回想童年当作零食,登时惊出一身冷汗。
传说中清肝的拐枣、固肾的糖盎李、养血的稔子、润肺的喇呔里、祛风活络的三月泡……一年四季,漫山都有农村孩子童年的美食。回想起来,居然很多是中草药,而且价值不菲,例如红彤彤的草莓一样的野果是大补之物蓬蘽,一斤都要一两百块;大名鼎鼎的龙葵一斤要上百块,榴莲在它面前都是小弟;朴素的丝茅根,一斤要二十多块……小时候感冒了,奶奶扯几棵鬼针草煲水,趁热喝下去,出一身汗就好了;小时候肠胃不适,妈妈摘几缕布荆嫩芯,沏成茶汁灌一壶,肚子暖乎乎的很快就能活蹦乱跳;喉咙发炎吞咽困难,外婆拔来鹅不食草捣汁滴进去,片刻又能吃零食了。
难怪小时候身体好,原来,吃了半部本草纲目。
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