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日报:依依炊烟暖

耿艳菊

从乡下的日月风霜里走出来的人,不管到哪里,内心深处的角落也会栖息着一份亲切的乡情吧,记忆里留存的也总是那些如诗如画的田园之美,带着天然的滤镜,模糊了那些艰苦和贫乏,走在他乡的繁华热闹里时而想念昔日的田园风致。

一棵树,一片青菜,一盘食物,渐行渐远的锅灶……无意中看到的事物都可能成为一阵春风,一下子就吹醒了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田园乡情。

看到有人晒了一组农家图,鲜翠的小菜园,被烟火熏得黑乎乎的老式锅灶,香味跃出屏幕的韭菜炒鸡蛋。久久地凝视着,一种无言的亲切,有穿越时光之感。

那黑乎乎的老式锅灶厚朴沉静,荒寒岁月里,那是一家人温暖的依靠。从前在乡下生活过的人,对这样的锅灶总会有着一份特别的情谊。

我是吃着柴火地锅烧的饭食长大的,乡下老家里的灶屋依旧是少时岁月的模样,光阴变幻,那些熟悉亲切的锅灶、瓢盆、桌椅板凳在时光里始终安安静静,无论我们走远还是归来,总是无声地守候着静谧的家园。

少时的生活简陋,没有取暖的设备,而冬天又很冷,那时候我们总是争着要去灶前烧锅,一顿饭烧下来,人坐在灶前就像坐在春天里,暖融融的。还可以在灶里烧点吃食,两块红薯,一把花生,很有趣味。冬天虽然冷,因了这样的暖和趣味,每每甚是期盼。

要是天空再纷纷扬扬落着雪花,那就更增添了一份美妙的诗意。这时候,得忙着往灶屋里储存一些柴火,柴垛就在院子里西北角,大人小孩一趟趟迎着雪花往灶屋里抱着,大家笑嘻嘻的,一片热闹。灶后的地方塞满了柴火,也让人心里暖暖的。

饭桌也搬到了灶屋里,窗外冰天雪地,灶屋里却是暖融融、热闹闹的,一家老小围坐在桌边,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一会儿是笑声,一会是吵闹声,桌上的饭热气腾腾。

饭食简单,都是自家田里种的,小麦馒头,红薯稀饭,萝卜粉条,豆腐白菜。单调清素,但味道却让人念念不忘,尤其后来在外生活,很多饮食上的喜好都来自少时。

有一年,很是想念少时的红薯稀饭,就买来红薯按照从前的方法熬煮,无论如何都煮不出少时的味道。突然想到,原来是锅灶的缘故。从前的红薯稀饭是用柴火锅煮的,灶火熄后,还有余烬,真是那余烬的温度让简素的红薯稀饭有了醇香绵远的味道。

斜阳西落,依依炊烟,乡下人家,一方小院子,绿竹幽径,几棵茂树,两三畦青菜。风吹庭院,溶溶漾漾,清静安闲,时光也像沉醉了,悠悠长长的曲调,是一首要唱到天荒地老的田园诗歌。

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