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淑敏
穿过熙熙攘攘的北楼市场,往前走一百多米,便到了熟悉的巷口。巷口的桂花树,依然引人注目,依然香气扑鼻。
这条小巷,一头连着我上班必经的马路,另一头,连着父母居住的小区,我常常穿过小巷,去父母那蹭饭。马路上太喧闹,小巷则不同,安闲、空寂、幽深,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流,没有嘈杂的喇叭声,没有飞扬的尘土,这也正是我喜欢走小巷的原因。然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小县城,小巷已不多见了。
小巷深且窄,弯弯曲曲的,一眼看不到头,路面全都铺上了水泥。漫步小巷,不时可以看见一座低矮的老房子,墙面斑驳,苔藓遍地,木质的门窗多是紧闭的,生命的痕迹,生活的悲喜,几乎已被岁月的风雨冲洗干净了。
看着那一座座老房子,总有一种错觉,仿佛进入了一段时光隧道,每一块残破的砖瓦,每一堵发黑的墙壁,都曾经被浓浓的人间烟火炙烤过,如今却尘封着一段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在老家,我从小长大的那个小山村,也有这样的小巷,也有这样的老房子,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经常在小巷里追逐打闹,那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也永远地被尘封在记忆里,再也回不去了!
相比之下,小巷里的新楼房更多,如雨后春笋般,从老房子旁边拔地而起,傲然地俯视着低矮的老房子。那平整的水泥屋顶、闪闪发光的瓷砖、银白色的铝合金门窗、红艳喜庆的春联,和老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盛一衰,恍若隔世,截然不同却又融为一体,让人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
小巷虽小,却容纳了市井百姓的喜怒哀乐。穿行其中,会不自觉地为一些平常而温馨的场景驻足。简陋的小卖部、破旧的早餐店、晾晒的葱头、翻墙的花朵、闲聊的路人、追逐的孩子、慵懒的猫咪、饭菜的香气,散发出熟悉而浓郁的生活气息,人间百态,市井烟火,尽收眼底。
生机盎然的菜地,无疑是小巷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像一块磁铁,也总能把我的脚步吸住。不得不说,小巷的居民真是勤劳,房前屋后,只要有一丁点空地,她们都会用灵巧的双手开垦出来,种上瓜果蔬菜,那水灵灵的小白菜,那像瀑布一样垂挂着的豆角,那硕大如水桶的冬瓜,还有那铺满菜地的红薯藤,总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蓬勃。
就这么走着,看着,听着,感觉时间似乎一下子慢了下来。这里看不到匆匆的身影,听不到急促的脚步声。在小巷里出入的青壮年是极少的,多为动作迟缓的中老年,或倚门而立,或抱着孙儿坐在家门口的凳子上,或提着菜篮子踽踽独行,他们的身影与小巷是那么协调。不知道是老人的满头白发点缀了小巷的沧桑,还是小巷的古朴衬托了老人脸上的风霜。
平日里,我的父母亲,两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的身影也经常会出现在小巷里。他们吃力地拎着大包小袋的东西,穿过长长的小巷,站在巷口,等我下班。前天中午,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母亲又打电话来,非要冒雨给我送东西。为了不让她久等,我比约定的时间提早了五分钟到达巷口,没看见母亲的身影。骑着电动车的我略一迟疑,没有及时刹车,马上便被后面的车流卷着往前走。本来打算下午再去拿东西,但转念一想:母亲这时肯定已经出门了,若让她把东西拎回去,她该多失望啊!我决定调头往回骑。到了巷口,一眼便看见母亲,左手打伞,右手提着一个大袋子,正蹒跚而来。匆匆接过袋子,匆匆话别,匆匆离开巷口,回到家打开袋子一看,里面有一大捆鲜嫩水灵的小白菜,还有糍粑、青豆、牛肉干、葡萄干、多味花生等零食,不禁百感交集。下午再次经过巷口时,我下意识地往里面扫了一眼。
这条小巷,在我所居住的小县城里,再寻常不过了,可是,在目光无法抵达的小巷深处,住着一对平凡的老夫妇,我知道,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
来源:韶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