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荣丰
丹霞山是一座自然名山、科学名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自先秦以来,丹霞山从来不缺文化。从舜帝传说到鲶鱼转遗址,从韶石到丹霞,从张九龄到韩愈,从余靖到苏轼,从李永茂、李充茂兄弟到天然函昰、今释澹归师徒,丹霞山文化源远流长。
丹霞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丹霞山所在的韶石是韶关得名所本。丹霞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奏韶乐的传说。秦汉以来,西汉楼船将军杨仆的南征,郦道元《水经注·溱水》对“韶石”的记载,陈朝名将侯安都的南征北战,千年水道浈江两岸的韶石早已声名远播。唐宋以来,以张九龄、韩愈、余靖、苏轼、杨万里、屈大均、廖燕、袁枚等为代表的文人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赞美韶石与丹霞。
每个人有每个人心中的丹霞山。打开丹霞山的方式有很多。最轻松的是刷抖音看视频。最直接的是爬山,徒步登上长老峰观日亭、舵石、细美寨、嘉遁亭,看丹霞山的日出日落。或者在长老峰、韶音台、别传寺紫玉台、锦石岩寺、锦江河边、翔龙湖畔,品一壶茶,无论秋冬,无论春夏;或者与壁立千仞的悬崖、四时变态的树木花草说个话;或者在山里听一场酣畅淋漓的风雨,彩虹当空,马尾开挂,雨过天晴,纵目无涯。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在丹霞山,读一方摩崖。丹霞山摩崖石刻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霞山摩崖遍布全山,总量200多方,散布在丹霞景区、韶石景区、巴寨景区、锦江两岸。摩崖是指选择利用岩石相对纸质保存时间长的特点,选择质地相对均匀的砂岩、灰岩、花岗岩等,磨去岩石相对风化的表面厚度1-10厘米不等,然后在岩石表面刊刻或浅或深的诗文字画。相对于易损的纸质文本,摩崖与碑刻为保存历史文化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李充茂创作的《丹霞山记》刊刻于明清易代之际,全文1368字,是丹霞山字数最多的摩崖。《丹霞山记》摩崖地处丹霞山登山主步道左侧、别传寺老山门右侧,刊刻于丹霞组锦石岩段巨厚且均质的红砂岩表面,拳拳方楷,与“丹霞”“到此生隐心”“法海慈航”“诞先登岸”“耸秀争奇”“禅林第一”“赤城千仞”“红尘不到”等大字摩崖共同构成丹霞山摩崖最为集中的“丹霞”摩崖群,与锦石岩寺的“锦岩”摩崖群,并称丹霞山“最有文化”的两大景点。
《丹霞山记》是解读丹霞山的钥匙。李充茂《丹霞山记》出现“丹霞”13处,其中“丹霞山”3处。通过《丹霞山记》,可知李永茂、李充茂兄弟首次登临丹霞山在丙戌(1646年)重阳,即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丹霞山记》摩崖刊刻于李充茂作文当年,落款“辛卯孟秋”,即公元1651年、南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南明、清年号均不标,表明了李充茂耻于事清的明末志士遗民态度。自署“丹霞主人”,说明丹霞山为李氏兄弟购买所置。《丹霞山记》摩崖附刻李充茂《丹霞山开山记》(481字)、李永茂《忆丹霞山居三首》。是“丹霞”摩崖群中最早的摩崖。
阅读丹霞山,从阅读《丹霞山记》始。
来源:韶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