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日报:潮剧演员傅炳辉精彩演绎丑角30多年—— 丑的是扮相 美的是艺术

俗话说“无丑不成戏”。在戏曲舞台上,一个个诙谐幽默、灵动鲜活的丑角形象,为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傅炳辉就是这么一位醉心演绎“丑”角的潮剧演员。从艺30多年来,他先后塑造了杨子良、阿福、王洪等多个艺术形象,深受观众喜爱。近日,傅炳辉接受记者专访,分享他在舞台上“化丑为美”的故事。

结缘潮剧始于孩提时代

采访傅炳辉时,尽管他刚从揭西匆匆赶过来,但依然是神采奕奕。“虽然演了大半辈子丑角,可我传达的是人性的真善美”,傅炳辉腼腆地笑了笑说,丑角演员一身功夫,在演出中却多是配角,常常以喜剧性人物出现,调剂喜剧节奏,活跃演出气氛。

傅炳辉(曾用名傅细国)出生于诏安县梅岭镇下傅村,孩提时就对潮剧充满了热爱,11岁时,他开始跟随村里的老师学潮剧。1992年,他进入诏安潮剧二团工作,从此与潮剧结下不解之缘,先后在海声潮剧团、广东潮剧院三团等单位工作,目前是揭西县潮剧演艺中心演员。

“我是听着潮剧长大的”,傅炳辉告诉记者,村里的长辈都爱听潮剧,自幼耳闻目染,他自然而然就对潮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记忆中,小时候听潮剧经常入了迷,时不时还能咿咿呀呀哼上几句。

说起儿时看潮剧的情景,傅炳辉掩不住兴奋地说:“每当村里做戏的时候,村民铺上草席,席地看戏。大家入戏很深,感情随着剧情在走,有的目不转睛,有的握手感叹,还有的愤愤不平;看到精彩处,大家齐声喝彩;大戏落幕时,村民们久久不愿离开。”

激情追梦下苦功夫学艺

1995年,傅炳辉从诏安潮剧二团转入广东潮剧院海声潮剧团工作,时任团长的李廷波成为他的老师。一开始很多剧目并无剧本可做参考,靠着看戏时现场录制的音频,每个动作、每句台词全凭老师手把手教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回忆起在剧团排练剧目的经历,傅炳辉感慨道,一场十余分钟的戏,演员需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一部完整的戏出更要用半年以上的时间反复琢磨才得以成型。

至今,傅炳辉还清楚地记得,2003年排演《杨子良讨亲》的情景。当时他扮演杨子良,由纪树章老师导演,柯立正老师传授。傅炳辉说,剧情是讲述杨子良同乳娘前往揭阳讨亲的故事,一路上观景喻事,妙趣横生。他们花了6个月的时间反复练习,不断琢磨角色特点,他还记得纪树章老师言传身教,要求他口白与唱段要配合动作,更好地突出丑角的滑稽幽默。

这些年来,傅炳辉先后向柯立正、林玩真、纪树章、吴殿祥等老师学习传统潮剧的表演手法和唱腔,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为日后的舞台艺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潮剧有一句艺诀,叫“无技不成丑”,说的是没有表演技巧,便演不了丑戏。傅炳辉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柯立正老师教他官袍丑,扮演《宋宫风云》中的王洪。训练的时候特别苦和累,但当他把王洪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肖,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时,他心潮澎湃,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潜心演绎以丑角扬美名

在潮剧中,丑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说起潮丑,傅炳辉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项衫丑、裘头丑、官袍丑、踢鞋丑、花生丑……潮剧丑行表演有丰富的程式,这才形成了潮剧丑行独有的潮汕民间风格。

潮剧形成之初,丑角已经存在,像一部《苏六娘》,里面就包含了女丑、老丑、项衫丑三类。在傅炳辉看来,潮剧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中,丑行是最草根,比较接近生活的行当。丑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更有正直善良的形象;既诙谐滑稽,又充满着人生的通透智慧。

多年来,傅炳辉在探索丑角艺术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脚步,他塑造了《柴房会》中的李老三、《杨子良讨亲》中的杨子良、《王莽篡位》中的马成等深入人心的角色,获得了无数赞誉。

“虽然扮演的是剧情中的配角,但舞台上没了丑角可不行”,傅炳辉打趣说,就像做菜少不了葱花芫荽调味料,在这些人物身上,产生了不少戏剧效果。他表示,丑角艺术提高的空间是无限的,作为潮剧演员,他希望通过努力,吸引更多当代观众关注并喜欢上丑角艺术。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文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