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嘉
近日,第九届龙岗区潮剧周“潮音韵·龙岗情”盛会在深圳市龙岗区文化中心大剧院举办,广东潮剧院二团演绎了传统戏《刘明珠》《荔镜记》《四告状》和新编戏《昭君》,赢得潮籍乡亲和戏曲爱好者的热烈掌声和由衷赞赏。这次活动不仅为深汕两地的文化合作搭建了桥梁,也为潮剧“培根固本计划”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湛演绎展现潮剧魅力
广东潮剧院二团这次莅深演出,阵容强大,剧场效果有口皆碑。在本次演出中,担任主演的旦角张怡凰、黄丹娜、陈立君、杨伟丹,生角林初发、王锐光、蔡财旺、陈慕芸,以及丑角曾惠刚、陈焕泽等,都拥有超过20年的舞台经验。四台大戏备受赞赏,尤其是《四告状》。
《四告状》源自淮海戏《皮秀英四告》,又名《王妃告状》,潮剧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有演出。二团本首演在2000年。由名作曲陈登谋谱曲,旋律细腻清新,曲调委婉动听,过门别出心裁。由名导演林鸿飞执导,布局严谨,节奏稳健,重点场次让演员有戏做,让观众有曲听。
陈立君饰演的皮秀英,经过20多年打磨,沉稳大气。她的唱腔向来受听,嗓音坚实,行腔圆润。她对每一句台词都做足了功夫,即使是那些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和韵脚字的发音,也毫不马虎。剧中“告状”一场,是陈立君的主场。皮秀英代叔鸣冤遭受苦刑,终于来到王府诉冤,却发现审案者竟是离别六载的丈夫。为试探夫婿是否铭记恩情和正义,她刻意选择了一连串的控告:先告权贵,再告赃官和胞兄,最后竟告自己的丈夫!随着被告与皮秀英关系的逐步亲近,剧中的矛盾冲突也逐渐升级。陈立君凭借精准的唱腔和念白,细腻地描绘了皮秀英的内心世界,这场戏赢得了观众一次次持久不息的掌声。
传统经典焕发文化自信
《荔镜记》是潮剧的一块“金字招牌”。“陈三五娘”的故事在潮汕及闽南地区广为流传,自明代起便有戏曲作品承继此题材。谈及《刘明珠》,则有戏谚“好曲《告亲夫》,好词《刘明珠》”,称颂这两部作品在词曲上皆为上乘之作。
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移民城市,潮剧周活动吸引了许多青年观众前来观赏。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传统文化的热爱者,对四百年传承的传统剧目《荔镜记》,以及潮剧特有的《刘明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两出戏承载了潮汕的方言、音乐、传说和风俗,观众由潮剧典雅的戏文,得以窥见潮汕方言中蕴含的古典文言、诗词歌赋的神韵;由潮剧清新的音乐,得以感受到潮汕大地的自然韵律和心灵抚慰;由潮剧徐缓的故事,得以触摸到潮汕传统与民间情怀的人文底蕴。
乡音乡情联结四方情谊
在本届深圳龙岗区潮剧周“潮音韵·龙岗情”活动中,笔者有幸与众多潮汕乡亲及来自各地的戏曲爱好者共同欣赏了演出。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跨越地域的情感纽带。
每次深圳的潮剧演出,总能见到来自新加坡的蔡姨与她香港朋友的身影。尽管蔡姨已年过七旬,作为新加坡的第三代潮人,她依然能说一口流利的潮州话,并且对潮剧的爱护不遗余力。广州的戏友“潮州阿肥”和揭阳的魏兄,这次特意赶来捧场,还担任了志愿者,为活动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
笔者从小在故乡跟随家人和乡亲听戏,如今在深圳为生活奔波,鲜有机会现场观赏潮剧。潮剧周首演之夜,《刘明珠》的锣鼓一响,我便喉咙哽咽,热泪盈眶。那一刻,我仿佛是一个迷失的孩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带着满腹的委屈和渴望,也充满了喜悦和释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逐渐理解了海外华侨为何不惜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一睹家乡戏、一叙故乡情。
外地观众同样被潮剧的魅力所吸引,并对三个方面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是旦角的表演细腻而充满美感,特别是彩罗衣旦身段柔美、步伐轻巧,展现了潮剧独有的纤秀与灵动;潮丑的表演丰富多彩,充满幽默。二是弦乐悦耳动听,击乐温润而振奋人心,帮声余音娓娓。三是服装和饰品精美设计,有利于对角色性格和身份的诠释,并且配色考究、典雅大方。
相比于表演和音乐,服饰更为直观醒目,因此特别受到外地观众的喜爱。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粤剧粤曲艺委会副秘书长张媛媛说:“潮剧深谙宋代美学。五娘这身粉蓝,配着头上那支偏凤,精致极了。《荔镜记》我想去潮汕再看一次!刘明珠的服装,色彩过渡自然而古雅,连绣鞋的松香色都好看。这是中国戏曲特有的温暖。”戏曲爱好者小乔说:“潮剧刺绣淡淡的,头饰少亮片,我可太喜欢了。看了潮剧,经过潮味炒粉摊都有去买一份的冲动!”
看了一场戏,从而爱上了一个地方。心安之所,即是故乡。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