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起处是故乡。潮剧是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桥梁,对于出门在外的潮人来说,潮剧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丁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香港潮剧鼎盛时期的著名潮剧演员之一,上演了《辞郎洲》《义重如山》《黄飞虎反五关》《百花赠剑》《杜王斩子》等70多部深受观众欢迎的剧目,演出足迹遍布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广东等地,为潮剧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在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丁敏老师,听她讲述潮剧在海内外传播传承的故事。
戏班兴起,结缘潮剧工小生
“我是潮阳两英镇人,幼年移居香港。”丁敏以标准的潮汕口音拉开家常。正如她所言,潮汕话与潮剧是潮人不改的乡音与乡情。香港开埠后,大量潮人赴港发展谋生,潮剧逐渐传播开来,逢年过节,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七月盂兰节,潮剧演出不断。丁敏对潮剧的喜爱,正是缘于小时候,跟随长辈去看街坊举办的潮剧演出,当地俗称“神功戏”,小小的她被舞台上演员那闪亮的服饰吸引了,从而喜欢上了潮剧,与潮剧结下不解之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潮剧电影风行东南亚,香港戏班亦纷纷成立。六十年代中期,香港昇艺潮剧团招募演员,时年十六七岁的丁敏在兴趣驱使下前往报考,并顺利考入剧团训练班,开始跟随张忠良、张雷等前辈学习潮剧,专攻小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基本功训练后,便开始踏足舞台,在实践中边演边学。当年剧团的演员年龄相当,大约在22岁以下,最小的才14岁,但他们悟性好,戏学得快,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是香港潮剧的全盛时期,先后成立了新天彩、中源和、乐声、昇艺、三正顺、韩江、新天艺、玉梨春等戏班,涌现了数以百计深受戏迷喜爱的剧目。每年的天后诞、盂兰节、年尾酬神日等日子,全港各区街坊都会举办活动及演“神功戏”,看潮剧的观众人山人海。当时,除了现场演出外,更录制了大批黑胶碟、卡式磁带及录像带等潮曲音像制品,向海内外广泛发行。这些录音作品,剧目传统,演员嗓音甜美,录音品质优良,扩大了香港潮剧的影响。
恰逢好年代,丁敏也在艺术之路迅速成长。工生行的她,文生扮相儒雅,武将英姿勃发,唱腔清亮,唱做俱佳。《黄飞虎反五关》中的黄飞虎、《百花赠剑》的海俊、《七凤斩蛟龙》的孟蛟龙、《杜王斩子》的杜天雄、杜继祖……一个个舞台形象的出色演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登台演出之外,她还录制了多出潮剧声带。除了昇艺潮剧团,丁敏也与中源和、三正顺、新天彩及韩江等剧团有过合作。
1976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拍摄潮剧电影《辞郎洲》,由香港著名导演楚原执导,于香港西贡搭建实景开拍,该片剧情发生在南宋末年的潮州、崖山等地,丁敏饰演雄姿勃发、英勇殉国的张达将军一角,与饰演陈璧娘的萧南英携手演绎经典。这部电影的拍摄,在香港潮剧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风靡海外,演出供不应求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起,香港潮剧深受海外观众喜爱及热捧。自1967年起至1976年,我随昇艺、中源和、新天彩等潮剧团多次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演出,一去将近半年。”丁敏告诉记者,当年海外的观众非常热情,潮剧团所到之处人潮汹涌,有些戏迷为一睹偶像风采,蜂拥至机场列队欢迎,在泰国演出时更是场场爆满,最受观众喜欢的一出戏可以连演二十天,百看不厌。剧团到新加坡演出同样广受欢迎,由于票房可观,当地的主办单位要求加演剧目。带去的将近二十部剧目不够演,于是赶紧写剧本、排练。幸得剧团的编剧、作曲、填词师父们思维清晰,头脑灵活,于短短数天內便能写好一出新戏的剧本。“当年大家都很年轻,也不怕辛苦,整个团队充分合作,就这样一部接一部地排,新戏源源不断,让观众过足戏瘾。”回忆往事,丁敏感触颇深。她说,有一年赴海外演出八九个月,回来时年幼的女儿都不认得她了。
那个阶段,香港潮剧受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一带观众的喜爱,丁敏等主角也随着一部部剧目的上演而为海外观众所熟悉、喜爱和追捧。1970年,丁敏随新天彩潮剧团赴泰国演出,与香港著名潮剧小生陈楚蕙同台演出,剧目有《五子挂帅》及《借剑》等。1975年她随昇艺潮剧团赴新加坡登台时,与从潮汕赴港定居的潮剧演员萧南英合演了《八宝追夫》《辞郎洲》《陈三五娘》《苏六娘》等多部剧目。对于自己所演的小生行当,丁敏深有体会,她认为女小生应具备阳刚之气,具有天赋的条件,包括身段、嗓子、面庞,基本功扎实熟练,能够投入角色自然演绎,而她确实也做到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香港潮剧电影等潮剧音像制品的对外传播,以及剧团的出国演出,进一步开拓了海外市场,同时也促进了香港潮剧的发展,那是一个属于香港潮剧的时代。
两地交流,联结乡音乡情
改革开放后,香港潮剧也开始与内地潮剧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除邀请内地的剧团赴港演出外,也有香港的剧团代表参加内地的潮剧汇演。1980年及1981年,丁敏曾随韩江潮剧团到汕头作慈善筹款演出,演出剧目有《三闯宫》《宝莲灯》等,受到潮汕观众的欢迎。“当年赴汕演出,姚璇秋、蔡植群、郑莎、许仁敬等多位老师于台前幕后无私协助及照顾,令演出获得成功,印象深刻。”回忆往事,丁敏非常感谢广东潮剧院及澄海潮剧团多位名家前辈的支持。尤其是姚璇秋老师,由于担心丁敏等香港演员来汕后不适应这里的气候,特意天天在家煮凉茶给他们喝。这种细致入微的关心,令丁敏很感动。在汕港两地潮剧艺术交流过程中,丁敏与姚璇秋、方展荣、陈瑜、吴玲儿等多位潮剧演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潮剧是潮汕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作为潮汕人,我热切期望潮剧一代代传承下去。”提及潮剧发展,丁敏表示,潮剧艺术备受国家重视,深信潮剧艺术会不断发展及提升。“就香港本土而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潮剧渐渐式微,2019年香港潮剧传承中心成立,借此培育新一代的潮剧接班人,做好保育传承工作,也希望特区政府及各潮属社团对潮剧文化投入更多关注,推动及支持潮剧艺术传承发展,使潮剧在有潮人的地方,更好地去传递乡音。”丁敏话语中充满对潮剧发展传承的殷殷期盼。对于即将在汕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她表示,潮剧是联结乡情乡谊的纽带,希望在海内外潮侨联会的推动下,让潮剧艺术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好地传承中华非遗文化。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