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心一意”,可是书画家林敬如却能“一心二用”,一边唱歌一边作画,一曲声情并茂的歌儿唱毕,一幅栩栩如生的国画作品也跃然于纸上。近日,这位多才多艺的画家接受记者专访,分享自己的艺术成长经历和见解心得。
音乐激荡创作灵感
走进林敬如的工作室,满屋的墨香味迎面扑来。室内风格简约质朴,里间的作画案台,泼墨丹青,斑斑点点,笔墨纸砚陈于上面;四周的墙壁挂满了作品,有花有鸟有山水,画室主人以翰墨抒写时代华章,以丹青讴歌赞美生活。
一见面,林敬如给记者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平易近人。工作室的多媒体正播放他参加第19届“搜星中国中秋国庆晚会”的表演视频。“正月桃花开是先,金凤好花列两畔,好花开在花园内……”伴随着悠扬的旋律,林敬如情深意切地唱起《潮州小调》,只见他边唱边跳边作画,在歌曲终了的同时,一幅兰花国画展现在观众面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观众们大饱眼福。
一般来说,画家创作通常喜欢安静的环境,而林敬如却能边唱边创作,音乐激昂灵感充沛,他不仅能“一心二用”,甚至还能“一心三用”。在我市举办的一场“凝心聚力守初心 培根铸魂担使命”的活动中,林敬如带来《书画歌舞》节目,别具一格的“武术+唱歌+画画”表演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书画歌舞》选取经典歌曲《闯码头》,随着激昂的旋律响起,林敬如边高声歌唱边表演武术动作,英姿飒爽、气势磅礴,期间,他现场挥毫泼墨,武术为歌曲添彩、歌声在画中飞扬,短短几分钟,一幅花鸟国画跃然纸上,赢得了大家阵阵热烈的掌声。
谈起自己一心二用的能力,林敬如说他因为喜欢唱歌,经常把歌曲和笔墨创作结合起来,脑中闪现的歌词更是成为他创作的源泉。“歌曲的韵律与绘画的错落是可以融合统一的。”他说,对音乐的热爱赋予了他绘画的创作灵感,也让他练出令众人称赞的“绝活”。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林敬如是一级美术师,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书画艺术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东南书画艺术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吴道子艺术馆副馆长。他先后在汕头存心文武学校、永祥街道文化站等义教国画十多年,培养学生数千人,用热爱和坚守育得桃李满园芬芳。
“走上绘画之路,完全是因为儿时的爱好。”林敬如告诉记者,他13岁开始学画。少年时,他从潮州的老家步行到揭阳郑教智老师家学画画,与水墨结缘,从此不离不弃近半世纪。
至今,林敬如还清晰地记得,读高中时,他获潮安二中全校美术比赛第一名,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年少的他将这次获奖当成是对自己的认可和鼓励,也因此对书画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几十年来,林敬如对书画艺术笔耕不辍、博采众长,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在他看来,画画需要意志与坚守。他说,画画是他个人的爱好,这一画就是50年,全是兴趣在督促他。
历经数年静心悟道和勤奋实践,林敬如形成自己独有的笔墨语言,他笔下的花鸟山水画,隽爽,妩媚俗气,体现了取众名家之长、熔于一炉的功力。与此同时,他还创造了“中国画建筑画”画法,国画作品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展出;出版了《林敬如画选》《二月花》《林敬如书画册》等书籍。
艺术创作独树一帜
林敬如毕业于广州建筑工程学校,后被选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原就业于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他告诉记者,建筑画不是立面画,也不是简单的透视图,而是一门集结构和意蕴为一体的艺术,大学校园专业系统的学习,为他创作“中国画建筑画”打下基础。
记者看到,林敬如用国画创作的“建筑画”有着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建筑物充满生活气息,颜色清新亮丽,富有温度感,感染力直抵人心。“亲手画的,相比看到或拍摄,记忆和理解的深度是不同的。”林敬如表示,用这种方法画出的作品与画纸相映成趣、古朴优雅。
谈起创作“中国画建筑画”的初衷,林敬如告诉记者,老城很多老建筑背后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新区许多新建筑则可反映城市发展。他热爱画画,希望用绘画语言记录城市的风貌,挖掘汕头的美,再现及唤醒观者对地域性建筑美的探索和关注。
当中国传统笔墨写意遇到老城独具特色的建筑,层次分明、透视感强,画面有了与众不同的韵味。记者看到,一幅“建筑画”《中华战舞》就地取材于小公园开埠区,林敬如用国画手法展现小公园亭和南生百货大楼,前方空地上,两位梁山好汉挥动英歌槌,对敲而舞,步伐铿锵有力,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现场气氛热烈。
“在国内,英歌舞热度不减,成为汕头文旅流量密码。”林敬如说,小公园见证和承载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是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家园,两者融合在一起,让人更深刻地领略到丰富多彩的潮汕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成为中国故事、汕头故事的传播者。
采访中记者获悉,除了喜欢画画之外,林敬如还擅长古画鉴赏,写词作曲也得心应手,他自己作词曲并演唱了《书画歌舞迎春来》等歌曲。在他看来,画画和写歌二者看似不属同一个领域,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一直在探索和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梦的方向,当然不会止步。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摄影报道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