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为何批量制造“千亿镇”?

当国内各省都在比拼“千亿县”数量时,广东正在紧锣密鼓地批量培育“千亿镇”。

实际上,广东“千亿镇”领跑全国。目前,在全国仅有的6个“千亿镇”中,广东占据3席,是全国唯一拥有3个“千亿镇”的省份;在“2025镇域经济500强”中,广东省占据102席,占比超1/5,镇域经济综合实力强劲。

广东“千亿镇”诞生于放权赋能的土壤,成长于“链式进化”的逻辑,成为推动广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3年初,广东省委以超常规力度启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目标直指区域协调发展的深水区:建设100个县域强引擎、打造1000个中心镇枢纽、振兴10000个特色乡村。

“千亿镇”既是经济引擎,更是城乡融合的支点。如今,广东“百千万工程”进入深水区,通过“一镇一品”激活乡村特色产业,依托跨镇协作重构全域产业链条,让县镇村的繁荣从单点星火走向燎原。

“千亿镇”何以诞生

珠三角产业进化的路径,总结下来是一场由镇域经济主导的经济史诗。在县镇放权的背景下,草根创业借助“三来一补”的春风,创立了美的、格兰仕等村镇企业,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全国首个GDP超千亿元、常住人口破百万的镇——狮山,便是典型。

作为佛山制造业的核心区域,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狮山就形成了以建材、家电、机械装备为主的产业格局。

2005年,南海区将狮山定为“产业中枢”的战略决策是关键转折。当时引入本田生产基地形成“链主效应”,随后吸引爱信精机等数十家日资汽配企业入驻,逐渐在当地形成本地汽车配套产业链,放大集群效应。

2009年,佛山市委确定在南海狮山、顺德容桂开展强镇扩权试点工作,改革目标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狮山被赋予更大经济管理权限,可以在招商、土地利用、产业政策上更灵活,避免了层层审批的低效,有效激活了经济发展活力。

在狮山之后,顺德区北滘镇2022年GDP突破1000亿元,成为广东第二个“千亿镇”。与狮山镇相比,北滘镇占地面积仅9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产生的GDP高达11亿元。

就像北滘镇培育出美的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东莞长安镇也拥有OPPO、vivo两大巨头。长安镇手机出货量曾一度占全世界的1/8,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和智能手机生产基地。

近年来,长安镇立足16万市场主体,以梯队建设推动产业集群打造。通过扶持特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形成2000亿元规模的电子信息和500亿元规模的五金模具两大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

2023年5月,东莞出台落实“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要着力打造一批“千亿镇、百亿村”,力争2025年形成2个“千亿镇”,2027年进一步扩大至4个。虎门镇正有望成为东莞的下一个“千亿镇”。

这些“千亿镇”的诞生,并非偶然。

梳理发现,这些强镇都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中小企业发达,并且拥有较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强镇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珠三角城镇化的步伐。2012年,珠三角城镇化率就已超过80%,正进一步接近90%。

镇域既不同于以村为基本单元的传统农业经济,也区别于以市为载体的中观区域发展,它既是产业落地、人口聚集的功能节点,也是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枢纽。

广东的雄心是,从镇域切入,通过“强镇带村、镇村一体”,将现代产业链条下沉,把发展红利扩展到更多基层,打造更多的“千亿镇”。

制造强镇的优势重构

“百千万工程”中,广东明确提出了“一镇一业、一镇一品”升级版的行动实践,推动专业镇迈向2.0升级。

在顶层设计上,广东省出台了《专业镇建设规范》等系列标准,明确将专业镇定义为“以镇街为单元、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核心的创新载体”,并通过“百千万工程”推动专业镇与县域经济联动。

今年8月,佛山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在狮山正式启用,将建设大湾区首个集研发、应用、博览、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圈。

该产业园在建设中率先探索“政府统租+连片改造+专业运营”的返租地新模式,即政府通过统一返租村级工业园低效用地,既保障村集体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又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加速连片产业升级。

该园区高效整合规划用地超200亩,打造机器人产业专属承载区,并引入佛山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协会主导运营,形成“政府统筹、村集体获益、企业享便利、协会强生态”的四方共赢格局。

近年来,狮山在传统产业优势上加速转型,布局新兴赛道。在狮山镇增资扩产企业对接会上,9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60亿元,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

在区域协同上,广东也积极鼓励珠三角专业镇向粤东西北输出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形成“研发+制造”“总部+基地”的跨区域协作模式。

佛山南庄陶瓷产业通过“众陶联”平台整合云浮、清远等地的陶瓷原料基地,形成“原料集采—智能制造—物流配送”的跨市产业链闭环,降低区域整体成本 15% 以上。

借助新业态,广东专业镇完成了新型产业链条与市场拓展,并通过集体商标、地理标志等提升溢价能力,助力镇域经济发展。

例如,阳江东城镇作为“广东省五金刀具专业镇”,通过将阳江五金刀剪产业注册“阳江十八子”集体商标,推动产品均价提升40%,并在全球设立30个海外仓,推动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佛山南庄镇陶瓷产业发布“南庄陶瓷”区域标准,将吸水率、耐磨度等指标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带动全镇出口额年增20%。

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千镇一面”,广东鼓励各镇走差异化竞争道路,突出“特色+主业”。比如连州菜心节、英德红茶文化节,把农产品变成“品牌+体验”,在“一镇一品”上,突出“农业+文化+旅游”。

“单镇突围”转向“系统作战”

目前,广东全省已形成超300个省级以上专业镇,如中山古镇的灯饰、佛山乐从的家具、东莞厚街的鞋机、汕头澄海的玩具等,覆盖制造业、农业、文旅等各个领域。

尽管成效显著,但广东镇域经济仍面临产业链韧性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生态环保约束等挑战。

以东莞为例,90%企业集中在手机零部件代工环节。2023年因全球消费电子需求萎缩,东莞出口额骤降,暴露技术、市场“两头在外”的脆弱性。

对此,东莞正借助与深圳的协同,推动承接创新溢出。东莞提出加快推动南部9镇全面对接和融入深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朝着高端产业与高品质都市空间协同发展产业组团、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迈进。

中山也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创新关键问题开展科研攻关。通过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谋划组建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2025年8月,中山市政府联合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中山人才和数字集团等机构,正式揭牌成立“华为(中山)产业AI促进中心”,并完成首批12家高端装备、智能家居等领域企业的签约合作。

华为云将联合中山工信局组建“数字化转型专家团”,为企业提供从战略规划到落地实施的“一对一”辅导。针对中小企业,推出“轻量化上云套餐”,涵盖ERP、MES等核心系统部署,单企业改造成本降低至50万元以内。

这也表明,为应对新的产业挑战,广东镇域经济的下一程,正从“单镇突围”转向“系统作战”。

以正在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氢走廊”为例,其超越行政边界,联合多家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合作企业,构建了“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广州—中山—珠海—澳门”“广州—佛山—茂名—湛江” 3条氢能绿色运输路线,涉及资金、土地利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协同。

可以说,广东镇域经济的新打法,已从过去依赖单个乡镇的孤立产业优势,升级为通过区域协同、产业链重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跨镇域生态系统竞争力。

当汕尾海丰的渔港小镇通过抖音将生鲜直供上海餐桌,当湛江徐闻的菠萝坐上中欧班列驶向莫斯科,广东正书写着新的城镇化路径:以镇域为支点撬动城乡共同繁荣,在动能转换中重塑全域发展生态。

经济的活力,永远源于那些贴近土地的“毛细血管”。挺进镇域经济千亿时代,随着“百千万工程”的加快实施,广东正在一步步抬高镇域经济的“天花板”。 

来源:作者系决策杂志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