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英
岁月风铃
一座城市最有故事的就是老街,那里的建筑流淌着文化内涵,民俗展现着市井风味。就如生我养我的古都彭城,透过时光斑驳的光阴,老街里那些石子路、灰瓦房、格子窗、笼盔墙,承载着多少人浓浓的乡愁。
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都很迷恋老街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贪恋老街飘溢出万千气象的味道。因为从墨香里,从饭香里,从亭台楼阁上,总能让人触摸到老街光阴阡陌的古朴根脉。
脚步轻踏在静默的青石板上,走过镌刻着老街字样的牌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仿古建筑。气势恢宏的阁楼、古色古香的店铺,以及店铺招牌上散发着墨香的繁体字,还有老街上空飘溢的包子香、串串香,远远近近的嘈杂人声,让这并不惹眼的老街有了特有的味道。如果仔细看,你还会发现,每一家店门都是用木板做的,每座房子都是灰砖灰瓦,只有那屋檐下挂着的一盏盏红灯笼和屋外一棵棵常青树、紫蔷薇、一串红,给古朴的老街增添了无限生机。
在时光的阡陌里走过老街,就如同在宜人风景与历史文化交融的长廊里,品味着浓郁而漫长的“古老”。那些陈旧的窗棂门楣上,砖雕木刻的梅花虫鸟,使老街显得古典而有气度。院落里,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石蹾石磨,亦带着远古的韵味。就连轻掩的院门,也垂挂着时光的青藤。在老街生活了几十年,让人总是不由得去探索与感受老街背后的光阴故事,感受老街深厚的文化底蕴。
记忆中的老街,早已在时光的流逝中褪尽了荣华。那时候,在颓败山墙的阳光下,大人们总是聚在墙根底下谈论着东家长西家短,不忘手中忙碌。孩子们却以房屋断墙为掩护,开心地玩着捉迷藏。那时的老街,没有多少商业的味道,偶尔有个挑货郎走街串巷。夕阳西下,大人们累了,孩子们倦了,散去,老街却袅袅飘起一股炊烟的味道。
一度,老街曾落后过,贫穷过,但老街的人们善良而淳朴,虽不富裕,遇到谁家有难,居民就会倾囊而出。如今的老街,时间变了,模样变了,早已展露出它的新姿,回归了它昨日的韶华。
穿越历史的尘埃,彭城古镇每天都在演绎着重重的记忆与辉煌。提起彭城老街,绕不开的话题当数磁州窑。
随便走在老街上,都不难看到几座磁州窑的遗址。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有着“千里彭城,日进斗金,夜进斗银”“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宁舍磁州城,不舍彭城镇”之美誉。诞生于寻常巷陌、繁荣于民间的磁州窑,历经数千年,其地位在陶瓷史上举足轻重。
最有代表性的窑炉类型,则当数著名的磁州窑馒头窑了。馒头窑是陶瓷窑炉的一种,它外形和我们日常食用的馒头类似。每当长长的火舌从窑口喷出,继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热烈燃烧的馒头窑便成为一个红彤彤的大火球,在地上翻滚着、沸腾着,就像钢琴上跳动的音符,从高到低,再将温度跌至最低点,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便诞生了。
相对老街的建筑和年少时各种经历带来的回想,味觉也是所有怀旧中最值得记忆一生的。
对我们彭城人来说,无论是早晨的一碗豆沫,还是晚上香喷四溢的烧烤,甚至是一碗看似普通却又深藏不露的手擀面,都能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
饭馆是老街里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沿着彭城老街走下去,你会看到,豆腐汤、刀削面、小笼包、葱油饼、三下锅,挂着各种木质招牌的饭馆鳞次栉比,苍劲的墨迹熠熠生辉。休闲的时光里,我们都喜欢在老街里走走,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看看热闹的人间烟火。
三下锅最是彭城老街里的拿手菜。三下锅顾名思义就是锅里有炖肉、酥肉、丸子荤三样,蒸皮渣、炸豆腐、炸土豆素三样,用大锅熬制,再加少许菠菜、蒜薹等绿色蔬菜,色香味俱全。是长期以来,彭城人结婚、做寿、做满月招待亲朋好友的首选饭菜,或是走亲访友必备的饭菜,体现了彭城镇的悠久历史和热情好客、淳朴憨厚的乡土风情。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彭城老街里每天都悄然飘荡起串串香的味道。尤其到傍晚,华灯初上,一些小商小贩便开始聚集到老街的繁华地带,以串串香的味道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
大街小巷,大桌小桌,犹如春临彭城老街而百花盛开一样,齐齐放出浓郁的香气,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在摊前或坐在锅边说说笑笑,在品尝“串串香”的同时,也将真诚的友情、爱情和美好的生活一同品尝了……
夜深人静,灯火阑珊,一天的繁华散尽。唯有老街,嗅着空气中弥漫的炊烟味道,在月下静守,等待着又一个黎明的开始。
来源:清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