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方的广袤大地上,茶叶的香气与历史交织,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文化脉络——茶船古道。茶船古道起点桂境,中转封开,经广州、香港而远销南洋。这条古道因水而兴,因船而旺,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漫长的足迹。这条古道不仅是茶叶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承载着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封开,这座古城见证了茶文化的兴盛与传播。自古以来,茶叶经这里中转,通过古老的河道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世界各地。茶船古道的兴起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与技术的交流,使得封开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中心。
岭南水道,商贸传奇
“贺水封川过,龙皇留传说。安江生两畔,远古茶船多。”在蜿蜒清澈的贺江边,有一座被称为省级廊道“文化之眼”的博物馆,那就是位于大洲镇龙皇岛码头旁的封开县两广源流博物馆,它用现代信息科技化展示方式,结合地域独特文化的个性化手段,声光电互动科技,让游客探寻封开潇贺古道、茶船古道的历史文化脉络。
位于大洲镇西畔村古民居内的茶船古道展示馆内,陈列的图片、实物等内容展示着封开茶船古道的历史沿革。茶船古道沿途的村落如梨埠镇、木双镇等,以及各个重要的码头如合口码头、梨埠码头等,都是茶船古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村落和码头见证了茶叶贸易的繁荣,也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茶船古道是一条连接广西梧州六堡镇与广东封开,再经广州、香港远销南洋的古老水上贸易通道。它兴起于清朝,是六堡茶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与茶马古道不同,茶船古道主要通过水路运输茶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岭南水上商贸文化。封开县作为茶船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见证了茶叶贸易的繁荣与文化的交流。以茶叶、竹木等特产为媒,以货船为主要交通工具,沿古广信河,经渔涝河,走贺江,入西江,直达广州,南出珠江口下南洋,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运茶叶通道,形成了一条民间商贸通道和经济文化交流走廊。
漫长迤逦的古道上,茶商、茶农和船工们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开辟了一通往大山之外的经贸之路,即茶船古道。这是一条全国独一无二连接桂、粤、港,直通南洋的六堡茶“茶船古道”。通过茶船古道,茶叶、竹木等特产也因此走出深山,越洋过海。
封开县内河流纵横交错,西江、贺江流经全县大部分地区,这里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有代表性的中转站,如今更是珠三角通往大西南的交汇点。在贺江和东安江交汇处,有一个半岛,其状似龙头,在两江交汇处探出头来,被称为“神龙出海”。这个美丽的景点叫龙皇岛,位于封开县大洲镇的大洲村,曾是两广茶船古道必经之地,如今新建成龙皇岛码头公园,成为贺江边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之一。
这里近观可看碧水小道,远观可见蓝天青山,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作为历史上粤桂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这里有大量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祥云山人墙、龙舟脊等文化元素和建筑风格独特,民国年间建的地方行政首长议事厅、银铺等建筑风格中西结合,见证着昔日“安江生两畔,远古茶船多”的商旅交流繁华盛景。明清年间,满载广西六堡茶的往来船舶在龙皇岛码头转运。大洲街距码头仅一里,众多的茶商船家,带旺了餐饮旅业。如今大洲街借茶船古道魅力,将六堡茶、白马茶、麒麟茶、石砚山茶等集于一街,打造成以山水、人文为基础,融“历史、美食、娱乐、茶艺”于一体的圩镇品牌。
一湾贺水映茶韵
一湾贺水,源远流长。贺江全长433公里,其中196公里流经肇庆市封开境内,在封开县城的江口镇汇入西江。
茶船古道的水路流向在明代就已明晰,《明史·地理志》中也有记载。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茶讯》的描述则更为明确:“旧时粤商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一种小船)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出口港、澳。六堡茶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分销南洋怡宝及吉隆坡一带。”
从广西梧州市六堡镇运出的茶叶,在梨埠镇或木双镇换装上木帆船,就沿着贺江顺流而下。梨埠以下的水道多湾,船行不易,过了封开县大洲镇更是湾急滩险。不过,这种状况到了江口镇后,大为改观。寂静的贺江奔流不息的贺江流经江口镇直入西江,从这里开始,江面明显宽阔,水流变得平缓。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江口镇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茶船古道的重要一站。据封开县的史料记载,从秦代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贺江上的战船、客船、商船、木排不断,经常停泊在各处水上驿站休息和补充给养。1921年,民国政府在封开县开办粮食中转站,将从封开和广西苍梧等地征来的军粮运到这个中转站,再通过贺江、西江运到肇庆、广州等地。
如今,江口镇三江交汇处的码头长达2000多米,沿岸的小型货运码头有20多个,江面上的小船密密麻麻,可以想见,新中国成立前水运最发达之时,江口镇码头熙熙攘攘、舟楫往来的热闹景象。如今虽然镇上一些古码头、水上驿站已经荒废,但走在江边时,码头旁边倒塌房屋的青砖、石块仍随处可见。
据明代天启年间封开县志记载,“茶船古道”在封开境内渡口还有:待村渡(在城南二里修太泰乡)、贺口渡(在县北十里)、渡口渡(在县西五里秀太乡张洞各村来往)、黄湾渡(在五通庙前抵黄湾通西山下各村所涉)、遊塘渡(在修泰乡)、开江渡(开江门外即今城西)、新塘渡(在县西北十五里)。
茶文化的现代传承
在封开,茶船古道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一条文化长廊。沿途的茶庄、茶楼和茶馆,不仅是茶叶交易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共同推动了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封开的茶文化,也体现在其独特的制茶工艺上。白马茶因产于封开县杏花镇白马山而得名,是封开本地名茶,主要有绿茶、红茶、白茶等茶品。清朝道光年间《封川县志》载,“白马山产茶,色红味香,产于文德小江者曰文茶”,“光绪三十四年,封川县杏花白马茶由清廷选送巴拿马博览会,获二等名产之称”。1969年,海拔900多米的白马茶场建成,自此,深山之中飘来了白马茶香……
非遗传统手工艺的白马茶还使用着古老传统的工具,这些古老的制茶技艺,不仅保留了茶叶的天然风味,也传承了封开茶文化的精髓。
茶船古道的繁荣,反映了岭南人民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流逝,茶船古道虽然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忙,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新一代的茶人,他们继承了前人的传统,继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耕耘,他们用现代的技术和理念,将封开的茶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再次领略到岭南茶的独特魅力。
来源: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