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晚报:没有一个中秋不怀旧

谢维海

莫言说,中秋无论在哪里,都是最美好的季节。先生之所以对中秋节感兴趣,是“因为中秋节除了天上有一轮圆月,地上还有月饼”。

苏东坡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时候,还在密州任知州。本来是纪念亡妻的一首词,却成了写中秋的千古绝唱。词里有明月,有清风,有美酒也有先生的心事,就是没有月饼。是不是因为在这么美的意境里实在塞不下一块月饼?或者有其他的原因呢?

我没有两位先生的闲情雅趣,我的中秋记忆,只给月饼留有位置。

记忆中的月饼,有各种形状,除了传统的圆形、方形,还有花的形状、动物的形状。这些形状是由不同的模具弄出来的,还有一些形状,是我们吃出来的。

家里兄弟姐妹多,一个中秋节,能有一块完整的月饼到手不容易,所以在吃月饼的时候,我们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那就是不能吃得太快,要慢慢吃,一块月饼甚至可以分为几天来吃。因为你一旦吃完了,那就意味着你提前结束了属于你的中秋节。也许暗地里吃完一个月饼是一件极为无趣的事,所以对于吃饼这项工程,“有饼一族”总喜欢到人多的地方来完成。我是路人甲、路人乙、路人丙……似乎每次围观都与我有关,因为这事我在心底里并不排斥,反而偷着乐。只有我知道,作为围观者,虽无口福,但有眼福,有时还能闻到一丝丝若有若无的饼香。我不会放过一丁点的细节,眼睛眨都不眨一下,死死地盯着,吞着口水,配合着他们把一块饼吃完。

节后店家总会低价处理一些商品,有时父亲也会给我们带回几盒月饼,感觉味道还是异常鲜美,与节前并无两样。又或者,在那样的年代,我们每个人的味蕾对食物并无多大要求,能吃饱就行。还有,这个时候有饼在手,我们一下子就得意起来,心里面就盘算着在什么时候吃,在哪里吃,围观者不能少了谁谁等等,一块月饼的利用价值远远大于它的营养价值。

我当时对一块月饼所持有的态度,就是现在想起来,也不觉得丢脸,因为那个时候整个村庄都穷,温饱都成问题,谁有力气笑你。

我原本对月亮也是有耐心的,在中秋节这天,也像贾平凹先生一样,满村庄地找过月亮。

那天的月亮迟迟没有出来,我们心里那个急啊,恨不得要找根绳子把它拉出来。因为月亮不出来,埋在米缸里的月饼就不会发到我们手里。母亲看到我们可怜巴巴的样子,就叫我们去找月亮。去哪里找?我们问。月亮就藏在村里,母亲说。我们沿着村巷还是找了很大一会儿,当我们发现月亮就挂在天上的时候,母亲就笑着从米缸里拿出月饼,分发到我们手中。现在想起这事,还是觉得有趣,仿佛童年就在隔壁。

与现在不同,我们那个时候的节目异常简单,最有意思的当数捉迷藏了。到了中秋节那天,我们会早早吃完晚饭,不约而同地到村里的晒谷场集中。村里还没有通电,更没有路灯,借着朦胧夜色,我们捉起迷藏来。捉迷藏玩法简单,也就是如何藏如何捉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我躲在草垛里,不知是我藏得好,还是那些小伙伴本就没有找我的打算,反正他们就是没有找到我。我在草垛里闷坐,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就拿出月饼吃了起来。月光温柔,凉风习习,我竟然睡着了。父母找到我的时候,已是月上中天。

中秋节还有一个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浮针,虽然我从来就没有成功过一次。

也就在月亮最圆之时,我们端来一碗水,拿上几枚针开始表演水上浮针。水必须是刚打出来的井水,水桶不能落地,用一只干净的大碗舀出一碗,放在桌子或凳子上,不能放在地上。然后在水面上放一片薄纸,拿出一枚未用过的新缝衣针放在纸上,待纸浸湿下沉后,针便可能浮在水面上。我一直想知道,完成这一整件事情与月亮有什么关系?换成其他的时间是否可以?如果井水换成一碗凉开水还能浮上来吗?但我不会去打听,也不想去验证,我要让我的每一个中秋,多一份好奇与想象。

中秋前后的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有时还会连着下了几场大雨,这应是一年中最为舒坦的时候。这个时候街上也热闹起来,似乎没有哪间店铺是与这个节日无关的。应节水果,各种牌子的月饼,还有无处不在的广告,都在热烈地迎接着这南方的秋天。

每一个节日就是一份乡愁。譬如这中秋,都会让我想起儿时的一些事儿。不论我在城市生活多久,这些乡村记忆都不会减少。就在这中秋夜,我与故乡的关系,正是由这些具体的月光及月光下的古屋、等我回家的父母亲、到处疯跑的孩子所构成,还有那一块一块的月饼。当然还有很多美好,我们只是一时想不起来罢了。

放眼望去,没有一个中秋不怀旧。

来源:湛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