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华(阳山)
旧景新读
我与文友立于船头,眼中闪烁着对同冠峡(亦称洞冠峡)的好奇与向往。小船由洞冠驿站的码头渐入同冠峡,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碧绿的江水,绿树成荫,岸边的江面出现枝叶交织间漏下斑驳光影,如同阳光轻柔的抚摸。江岸的绿意,宛如一位温婉的女子,以她独有的柔情,轻抚着每一位游客的心田,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沉醉于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当船到河口,进入连江处,我仿佛穿越千年,与韩愈同游此地。
一叶扁舟轻摇,载着唐代文豪韩愈的思绪,缓缓驶入了秘境———同冠峡。随着小舟深入,两岸景象骤变,有的地方,绝壁千仞,如刀削斧劈,直插云霄,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壮美,不时传来猿声,打破这里的沉寂。有的地方地势低矮,草木茂盛。当船来到一河口处,韩愈不禁驻足欣赏:这里是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一条河流从洞冠村穿梭而来,与韩公同行的连江交汇在一起,拥抱欢腾。在韩公的右边河口处,他看见一个山洞,它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秘密花园,静静地守候着河口的流转与变迁。这个山洞,被茂密的植被遮盖着一部分,犹如半琵琶犹遮面的女子,外界的目光难以轻易触及,增添了几分不可言喻的奇幻色彩。韩公的左侧,隐匿着一个仿佛自古以来便未被尘世所扰的小村庄,它宛如一幅精致的水墨画卷,缓缓铺展在我们的眼前。韩公决定留宿此地,探究那神秘的山洞,登临仙境一般的村庄。
洞口被藤蔓和野花轻轻遮掩,仿佛是自然界特意设置的屏障,保护着内部的秘密不被轻易泄露。为这神秘之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幔,更添几分幽静与神秘。步入洞内,一股清新而略带湿润的空气迎面扑来,仿佛来到了另一个未知的世界。洞内光线幽暗,但借着微弱的光线,可以隐约看到洞壁上覆盖着形态各异的石头,它们经过千万年的滴水侵蚀,形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天然雕塑,讲述着地球古老而悠长的故事。深入洞穴,发现一些积水,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幽暗的深处。偶尔,还能听到水滴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自然界的乐章,让人心旷神怡。
我与韩公出了洞口,正巧碰见一叶木舟从河口那个神秘的村庄划过来,韩公便招手示意划船人过来,在划船人的带领下,我们登临了河口的那个村庄。它依山傍水,景致绝美,恰似陶渊明笔下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村庄后面的山,不似他处的巍峨险峻,而是温柔地环抱着村庄,如同慈爱的母亲轻拥着自己的孩子。山花烂漫,绿意盎然,山间还有云雾缭绕,时隐时现,更添了几分神秘与仙气。
村庄的前面,河水低声流过,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岸边,大树依依,随风轻摆,仿佛在低语着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村民们在河边洗衣、取水,时而有木船归来,渔人提鱼上岸,还未进村,我们被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所吸引。
村子的建筑,多为古朴的木质与石头结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脚下河流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显得格外和谐。韩愈身着朴素,但眉宇间那份独有的文人气质和历经风霜的沉稳,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他的不凡。村民们原本在劳作,或是在晾衣或是在屋檐下修补着被雨水侵蚀的屋顶,但当他们看到这位陌生而又气质非凡的陌生人时,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们相互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这位突然到访的“贵客”。韩愈感受到了村民们的好奇与热情,他微笑着向他们点头致意,并用他那温和而有力的声音问道:“请问,这里是哪里?村中可有歇脚之处?”村民们一听,更是惊讶不已。他们没想到这位陌生人竟然还会主动与他们交谈,而且声音还如此悦耳动听。于是,他们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回答着韩愈的问题:这里的河峡叫洞冠峡,这个村叫“大海村”,村里的人以打渔为生,唯一出去的路只能是划船而出。通过交谈,有的则邀请韩公到家中做客。韩愈感受着这份来自乡村的淳朴与热情,心中充满了感动。他知道,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关怀与好奇,却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希望。韩愈在村民们的簇拥下,在大海村开始了他与村民们之间一段短暂而美好的交流时光。
月华如水,洒满江面,也照亮了韩公心中的每一个角落。万籁俱寂之中,他提笔挥毫,将这一日的所见所感,化作流传千古的诗篇———《次同冠峡》。字里行间,既有对同冠峡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那诗,如同同冠峡本身一样,既有温柔婉约之美,又不乏雄浑壮阔之气,穿越千年,依旧能触动人心。
来源:清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