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晚报:文楼花生豆腐

蔡花

“阿妈,我想吃文楼花生豆腐。”儿子站在我面前,眼睛亮晶晶的,仿佛那碗香气四溢的豆腐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好,阿妈这就带你去文楼,让你吃个够!”我爽快地答应了。

花生豆腐起源于两广交界的化州市文楼镇,是当地人民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利用花生榨油后的残渣(花生麸)制作而成的美食,有着独特的风味。

说起这豆腐的制作,简直就是一场“花生与水的浪漫邂逅”。花生们先是经历了压榨的“初恋之痛”,留下了满心的“爱意”——花生渣。接着,这些“失恋”的花生渣在清水的温柔拥抱下,重新焕发了生机。经过一番搓压、煮浆、凝结的“热恋期”,它们终于化身为一块块嫩滑可口的豆腐。

花生豆腐的制作工艺虽然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讲究手艺。我小时候见过外婆做花生豆腐。外婆将花生榨油后的渣——花生麸,放进水桶中浸泡两个多小时,在等待的过程中,外婆并不闲着:准备布袋、置好豆腐架、洗净滤布待用,洗净水煲,生好火。

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把泡水花生麸装进布袋尽情挤压。这时的我跃跃欲试,总想伸出我的手指与花生麸来个亲密接触,仿佛此刻自己就是如来佛祖压制着活蹦乱跳的“孙悟空”。可外婆总是不让,嫌弃我的手不够干净,我只能看着花生麸在外婆的“五指山下”上下翻腾,左蹦右跳……受不了外婆“蹂躏挤压”的花生麸终于屈服了,和水充分溶和成豆浆。

外婆把豆浆倒入水煲中,还从煲中舀出一碗豆浆,我以为外婆要把这碗豆浆嘉奖与我,眼巴巴地等外婆发号施令。外婆神秘地说:“这碗豆浆是做成豆腐的关键。你现在只管帮忙烧火,我去磨石膏,要注意看火,豆浆冒泡就叫我,不能把豆浆煮老火。”我不敢有丝毫的分心,专心致志,手眼并用。

“冒泡啦……”外婆听到我的喊声,立马过来察看,把将近沸腾的豆浆舀出铁桶静置。几分钟后,外婆小心地铲去豆浆上面的泡泡,然后将石膏倒入之前准备好的豆浆中进行搅拌,充分搅拌成糊状后,将其倒入煲中,再把热腾腾的豆浆也倒入煲中。外婆做这道工序时,吆喝着屏退我们这群小馋猫,生怕滚烫的豆浆溅起烫伤我们,而我们总是探着头,生怕错过这壮观、完美的结合。外婆麻利地倒好豆浆后,轻描淡写地说:“等十分钟左右,就可以放进豆腐格了。”

我静静地盯着锅中静置的豆浆,想象着它已变成一盘清香四溢的豆腐摆在我面前了。外婆这时拿着锅铲出现,打破我的美味想象,只见她如一位战士,再次小心地铲掉上面的泡泡,神情怡然自得,对自己制作的花生豆腐很是满意。做完这道工序,外婆把煲中成型的豆腐舀进豆腐架的滤布。“等半小时就可以啦。”外婆一边说一边在豆腐格上压重物进行压水。

外婆要么不做,一做都要做好几格,分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那熟练程度俨然专做豆腐的好手。阳光洒在外婆的脸上,豆腐仿佛吃进了我的心里。

“阿妈,这花生豆腐真好吃!”儿子边吃边夸,不一会儿,两大盘花生豆腐就被他风卷残云般一扫而空。看着美食,眼里闪着光,这份快乐纯粹又简单。他意犹未尽地舔了舔嘴唇,一副满足到极点的样子,那份纯真和馋样让我忍俊不禁。

文楼花生豆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人与人的情谊。

来源:茂名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