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无序之美

杨碧玉

每天,我都坐同一线路的地铁上下班,熟悉到即使不抬头看站牌,也可以凭借人流的动向感知到换乘和下车的时机。

有一天,我因沉迷于手机坐过了站,一抬头是我未曾到过的一个站,听闻这附近有个小公园,于是,我索性走了进去。

一条石子小径引领我来到一个湖边,湖里有几簇荷花,几只蜻蜓时而立于枝头,时而轻点湖面,漾起一圈圈涟漪。细雨中,湖对岸的几棵杨柳轻轻摇曳,与湖面亲吻着,郁郁葱葱。这个小小的公园不同于那些精心设计的园林,自然生长的植物、零落的小石头,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若不是坐过站,我就无缘得见这个小而美的公园了。

想起我偏爱的巴洛克珍珠,它们与圆润饱满的传统珍珠完全不同,浅淡如朝霞之粉,深邃似夜空之墨,交织成无尽的渐变之美。它们的形态更是各异,有的像沙漏,有的似被风沙狂卷过的岩石。有人认为巴洛克珍珠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它的魅力就在于它们的无序,不规范的颜色和不规则的形状,好似美玉奇石或天上的繁星,每一颗都展现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

无序之美并非完全天然,音乐家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也展现了音乐的另一种形态。它全曲有三个乐章,却没有任何一个音符。演奏厅里观众的咳嗽声、椅子的挪动声、马路上的汽车声、窗外的鸟叫声,都有可能是这首作品的乐音。观众最初左顾右盼,不知所措。这时有的人会耐不住性子选择离开,而留下来的观众,在时间流逝中,会逐渐全身心地融入这静默中。观众们仿佛置身于一片幽深的森林,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声,那一刻,他们知道那是生命跳动的音符。这个作品挑战了传统音乐的观念,由演奏者和观众一同创造,每次的演奏都会有不同的乐音,让观众感受那随机和无序的音乐之美。

生活中的无序之美,常常拨动我感知世界的琴弦。正是这些被打破的常规,如生命之树上的繁花,让世界绚烂多姿,绽放出无限的生命力。

来源: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