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日报:古城烟火

陈银霞

泉州,一个被称为“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古城,三步一寺,七步一庙。街道上层出不穷的叫卖声、谈笑声添了份浪漫温度。古朴的店铺和民居错落有致,斑驳的墙面刻满岁月的痕迹,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周末两天,带着两个孩子搭乘高铁从丰顺东站出发,历时两个多小时到达泉州。首站是先到入住的酒店放置好行李,品味了当地特色美食姜母鸭后便出发到蟳铺村,满足孩子们想要簪花的愿望。头戴簪花围,身着娘惹服,闲逛村落,做半日渔家女,许下“今生簪花,来世漂亮”的美好心愿。随后,我们穿行在一条条古老的巷道,看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海蛎壳建造的房屋。这一刻,《小娘惹》的剧情在脑海中不断涌现,有种闯进闽南旧时光的错觉,让人做了一回南阳旧梦。

第二天,晨风微凉,孩子们习惯性早起,热气腾腾的面线糊、刚出锅新鲜的肉粽、口味独特的沙茶面,还有全自动可以吃到饱的四果汤,这些美味佳肴让人吃完后依旧唇齿留香。吃饱喝足后,我们骑着租来的小电驴依次去到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香火最旺的关帝庙,戒律森严的清净寺,清静幽雅的文庙。文庙里有一间对外开放的百姓书房甚得大人孩子的喜欢。炎热的晌午,找了这么个僻静的地方,让孩子们沉浸在“自然科学”系列里,一束光的洒落,古香古色的小书屋便多了份温馨。此时此刻,孩子们有专属她们的快乐。大人们乘凉在大树底下听各路学子的许愿声叮叮当当响,拐角处有一家隐藏的正音书院,透过石缝窗,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只可惜“只可远观不能近赏”。

最后一站,我们漫步在西街这片古城区,街巷俨然,道路通达,闽南风格的古厝星罗棋布,古塔古寺、骑楼洋房点缀其中,厚重而多元的文化就这样完整地映入眼帘。这里的每一道门、每一扇窗都被保留着“原汁原味”,听路过的旅行团导游讲解才知,泉州古城也曾面临着老城之痛,后经成立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大力推行“微改造”,保证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开辟文旅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他们对待这些古建筑采取“绣花”模式,深究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尽全力还原建筑风貌,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如今,有形的建筑成了这座古城的“根”,无形的市井烟火气成了这里的“魂”。

夜幕时分,这座“不老古城”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气息。青年创业者支起摊子,销售自制的各种当地美食、明信片、手工饰品,有了青年一代的融入与共建,古城越发活力。闲逛期间,我们选择了一家充满文艺气息的文创饰品店驻足采购,老板是一位00后的闽南小伙,许是语言方面的相通,让我们刚聊一会就有再见熟人的亲切感。大学毕业一年后的他于2023年回到家乡,做起了传承泉州非遗文化木偶戏的“新传人”。他通过网络直播、店铺销售木偶人等线上线下方式向游客讲解木偶戏的前生今世,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年轻一代要成为自家文化的传承者,就该用青年接受的新方式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加入到这个文旅行业中来。这是我热爱的家乡,我出外闯荡后重回这里才真切地感受它给予的温暖。希望你们在这里也可以找到独属自己的快乐。”

告别小伙子后,我们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两旁的店铺灯火通明,当地居民和游客们聚在一个个茶馆里,泡茶谈天,这一幕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也看到了居民们找到归属感的惬意。文有脉,行必远。居民才是古城的灵魂,让他们保有原来的生活方式和营生模式,才能延续整个古城的历史文脉和烟火生计。

此趟泉州游,纵有千般疲,依旧不枉此行。这里,有最古老的城墙,最鲜活的烟火气,最虔诚的信仰,老一代守住传统,新一波潮流汇聚,推动老街复兴,展现泉州的别样魅力。

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