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日报:老师的平淡生活

郭新辉

我的老师从蕉岭中学退休以后,因为热爱文学而且比较热心,文友们推举他担任县作家协会主席。

他退休后的生活简单、平淡。他每天从现代城的家里步行到奥园“村一阁”工作室,“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很有规律。他坚持走路,按他的话说,是要用脚步丈量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距离。其实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感受市井的烟火味,捕捉日常的诗意与美好,用心去享受这种平淡生活。

早上八点左右,他就会像往常上班时一样,背上装有笔记本电脑和书籍的背包从家步行至“村一阁”。他喜欢在工作室里看书创作、为文友修改文章、煮茶会友……他觉得,“村一阁”是他心灵的“乌托邦”,在这里可以见想见之人,做想做之事。

上午十一点,老师要赶回去买菜做饭。我虽然没有吃过他煮的饭菜,但可以想象擅长文学创作、喜欢唱歌画画,而且对家庭倾注全身心爱意的这样一个人,烹调出来的一定是可口的“味极鲜”,让人品尝出内敛、温和的存在。钱钟书说过,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是人造的,那就是音乐和烹调。无疑,这朝朝暮暮的烟火味,或者就是老师平淡生活的内容之一。

下午,他又从家步行到工作室,继续阅读创作、修改文稿、推送美文……偶尔,有朋友、同事、文友路过“村一阁”,看见门虚掩着,都会进去喝喝茶、聊聊天。因为大家都知道“村一阁”永远都不会有“四面看不见的高墙”,朋友之间绝没有任何隔阂,所以朋友也就多了起来,不管是鸿儒还是白丁。

吃完晚饭,他和妻子散步到“村一阁”。大多的时候,散步路线是从家往石窟河畔的绿道,然后再到工作室。路虽然远一点,但是,他们可以慢慢欣赏石窟河夜景,还可以“咀嚼”属于他们的甘甜时光。每当此时,微风会把绿道的草叶和河水的味道无私地馈赠给他们,橘橙色的路灯光也总在不经意间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

老师深爱故乡,喜欢写故乡,而且特别喜欢写故乡的母亲河——石窟河。正是这份爱,他眼前的绿树、细雨、河流、田园,还有那些记忆中的平淡生活的场面,都会让他获得视听的快乐,继而用爱和细腻的笔触,为美丽的母亲河绘上斑斓的画卷。几年了,他用实实在在的耕耘,收获了散文集《石窟河的述说》、诗歌集《季节之外》和与永平、开明文友合作的诗歌合集《三人诗选》,为文友们编辑作品集《石窟河》。或许,有他和大家的坚守,平静的石窟河,也可以成为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凤凰、莫言的高密、苏童的香椿街……

晚上八点,很多文友都喜欢掐着这个时间点去他那里围炉煮茶、漫谈生活……大家都有共同的感觉——这里就是“我的阿勒泰”。在这里你可以随心、随性、随意,谈阅读、谈生活、谈文学。有文为证,华丽姐的《橘色光的幸福》、琼珍姐的《村一阁,村一阁》、老师的《我的工作室》、我的《遇见城中“村一阁”》……

我的家离“村一阁”最近,近来却去得较少。我总是借口工作忙,实际上是好久没有静下心来写作,无文可交,有点不好意思。而老师总是鼓励我“不急、不急,首先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有灵感的时候再写,这样才能把真性情的精品写出来。”此时,我仿佛又回到蕉中读书时老师教我们的那些情境之中。确实是,老师最大的魅力,就是用他对文学的热爱和生活的简单、平淡来影响我们。

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言:“简单一些,再简单一些,你的生活将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如果能够像老师那样,以简朴之心,拥抱生活的本真,我们同样能够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简单而深刻的快乐和意义。

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