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日报:炫彩七月半

陈丹丹

今年“七月半”,虽然知道没有客人来,但是妈妈还是买了不少好菜。历史悠久的节日镌刻在老家人的生命里,是不会轻易被淡忘的。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老家新铺叫“七月半”。“七月半”是中原传统文化和蕉岭新铺本地文化融合的节庆,具有感念祖先、庆丰收祈平安和走亲访友的地方特色。

自孩提时代起,我便懂得这个节日的盛大、隆重。“七月半”将近,阿婆和爸妈就在筹划过节事宜,预计会来几台客人,该买多少菜,还要为“不速之客”多预备一台。鸡鸭是家里自养的,猪肉、鲜鱼、肉丸、酿豆腐、扣肉等要上集市买或提前做。外嫁的女儿大都在节前由丈夫踩着“二八杠”载回娘家做帮手,姑姑和姑丈们来了,车杠上坐着亲爱的表哥表姐们。娃们叽叽喳喳凑在一起,带着小花猫和阿黄狗在花头屋廊下上蹿下跳,没有手机的年代,娃们的快乐是自创的。

娃们唯一能帮上忙的就是屁颠屁颠跟着大人们抓待宰的鸡鸭。天天跑步锻炼的家禽,哪有那么容易被抓,于是便上演“人禽大战”。嗅到危险的母鸭一振翅便飞上了屋顶,“嘎嘎嘎”坚决不肯下来,大家肚子正忙着,往往会放过它。家禽需节前头一天下午宰杀好,那时没有冰箱,宰好的鸡鸭放入铁桶,吊在水井里,利用清凉的井水保鲜。

王凯泰诗云“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这首诗反映了人们中元节时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七月半”前一晚,阿婆便带上我们在老房子里烧纸钱。阿婆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求祖宗保佑子孙平安家庭兴旺发达的话。新铺人从来不称“七月半”为“鬼节”,都把它看作是纪念上代和亲朋好友团圆的好日子。

“七月半”这天,人们在院子里架起大锅,开始了蒸焖炒炖煮卤。柴火噼啪作响,人间烟火味正浓。莲子猪肚鸡汤煲好了,浓郁的肉香扑鼻而来;刚卤好的鹅色泽红亮,肉质滑嫩鲜美,咬一口便觉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热香袭人、入口即化的梅菜扣肉十分诱人;大碗正宗的土猪肉丸里有碧绿的小葱点缀,肉丸Q弹筋道;沁出淡淡米香的红色圆粄上洒满了白砂糖和芝麻,看着都甜。“七月半”厨神下凡,大人酒醉饭饱,小孩子撑肠拄腹,味觉的魔力也在传统美食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让人心驰神往。

酒壶里盛满了阿婆蒸的客家娘酒,阿婆热情招呼亲戚们多喝酒。暗红色的娘酒自壶口流出,飘出醉人的香,馋倒我们一众小孩。“阿婆,我也要喝口娘酒。”大表哥对阿婆撒娇道。“好,喝一小口,小孩子喝多会醉的。”阿婆给大表哥喝了一口,表哥咂巴着嘴唇,趁阿婆不注意,给自己倒了一碗,咕噜咕噜喝下去。吃完饭后,姑姑发现他醉卧在门旮旯里,阿婆的娘酒后劲厉害。

有一年“七月半”,到了饭点,璇表哥他们还未来到,原来他们被堵在新铺桥上动弹不得。并不宽阔的新铺桥上人头攒动,摩托车、自行车、行人把桥面挤得水泄不通。距离我家不过4分钟的车程,表哥们居然花了2个钟。新铺“七月半”的隆重和盛大,由此可见一斑。

“七月半”,主人家从一早就开始忙碌,只有午饭后才有空陪亲戚家长里短。说来有趣得很,曾有客人饭点才到,便直接入席吃饭,饭后喝茶聊天时才发现他们的亲戚在另一个村,客人颇为尴尬,倒是主人说是咱们有缘,并亲自送他们到亲戚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七月半”渐渐没有了当年的热闹。倒是近年新铺镇政府在石窟河畔的滨水公园隆重举办“七月半”文化节暨圩日活动,广大群众和各地游客欢聚一堂,共同感受节日氛围,体验客家民俗文化,“七月半”又火了一把。

岁月更迭,石窟河蜿蜒向前,她见证了一年又一年的“七月半”带给我们浓浓的乡情,也记录了我们的难忘岁月。

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