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日报:母亲的锦言

刘秉初

一晃母亲离开我们已二十多年了,虽然身处繁华喧嚣的城市,但还是偶尔会回到农村老家,母亲那慈祥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她教诲我们的锦言像影子一样跟着我,让我倾心拾取它的光辉,受益终生。

20世纪30年代中期,母亲出生于偏僻山村的一个贫苦吴姓客家农户。母亲小时候,外祖母难产早世,留下母亲三姐弟妹与外祖父相依为命,后来外祖父再娶了妻,又生了三个小孩,家境更加贫困,母亲在六个姐弟妹中最大,小小年纪就要做顶头工,上学便无从谈起。然而母亲在做农事之余,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和谚语,从未读过书的她从中领悟和积累了立身之本和很多为人处世的学问。

后来,母亲嫁给同村同样一贫如洗的父亲,婚后不久父亲告别母亲去当兵,父亲复员回家后陆续生下我们三姐弟妹。母亲那质朴善良、勤劳宽厚的品格植入了我幼小的心灵,她心思细腻,常常会以谚语说人,极少与乡亲们吵闹,如有损自己利益时,她也会据理力争,且总会引用一些富有哲理的言语与别人辩论。

逢年过节时,母亲常常会带我到外祖父家探亲。记得有一次在路途中,她跟我讲述“出门看天色,入门看脸色”的谚语。那个年代很落后,没有天气预报,走的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少有车辆,到哪里都得靠两条腿走路,一走就是半天一天或几天。母亲说,在出发前就要看天色,晴天才动身;到亲戚或朋友家,在入家门时要看主人的脸色,看到主人笑脸相迎才进门。就是说自己的言行要看别人的感受,观察别人的感受来纠正自己的行为,察言观色,智行天下。那时候我无知,渐渐长大后,才懂得这些道理。

小时候家境贫穷,食物匮乏,我又很能吃,总觉得肚子吃不饱。輋地上刚拔起来带泥的青菜心、萝卜和花生,还有刚摘下来的柿子,用石头捶烂挤出涩汁的柿子肉和柿子核都拿来吃。我一直身体不好,又嘴馋,常常生病。每每那时,母亲都会唠叨几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并告诫我:疾病多因为饮食不慎而发生,灾祸多因为说话不慎而招致,人不能贪吃,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得过饱,说话要谨慎,别伤人。患了病才后悔,身体没事又不顾及了。慢慢地,我才学会控制、自律。

我们村人多地少,世代以农耕为生,生活历来都很困难。我家住的是几十户的客家大围屋,改革开放后到珠三角务工的人慢慢增多,有的村民生活条件渐渐好转,外面结识的朋友也多了,有时会有一些远方客人来相聚。那时母亲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她教诲我们,富有的人住在深山里也有远方的客人来探访,贫穷的人就算住在热闹的街市中也无人问津。鼓励我们要奋发图强,努力读书,用知识来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

我读小学时起,每逢节假日都会和父母一起去耕田种地。最初,常常干一阵子,倦了就停下来歇歇或是提早回家。有一次母亲看我和妹妹总是懒洋洋的,她就对我们说:“你们不要怕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她给我们解释:所有的财富都是通过艰苦奋斗得来的,吃得千辛万苦,才能获取功名富贵,成为别人敬重、爱戴的人。现在播下了种子,过几个月就有收成,就会有吃的,就可以拿到圩镇去卖,卖了钱给我们缴学费。后来我们再苦再累也强忍着,把活干好。

我高中毕业就考到本镇人民政府做干部,从事司法纠纷调解工作,刚下乡时,缺乏法律知识,说理能力差,不懂人情世故。初次调处村民之间矛盾,由于经验不足,对当事人简单粗暴,不够耐心教育,导致村民对我不满。之后我放假回家,母亲把这件事跟我讲,她说:“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告诫我:庙堂上香有规矩,行为举止不当会惹怒神,招来祸害;在群众中宣传政策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以情以理以法说人,不能激化矛盾,要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

家乡的老房子已破旧,父母深耕的田地唯有几小块被翻种,与人和谐劳作的耕牛渐次退场,茂盛的輋地杂草丛生,柿子树也不再受宠,这一切显得格外凋零,但母亲的音韵不会被岁月抹去。母亲的言语虽粗糙又生硬,不会引经据典,也不会用逻辑说话,但她说的那些零星的锦言益语总是那么有温度,一直告诫并激励着我前行。

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