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里宁
“拜月光”,即中秋节赏月。小时候的印象,中秋节晚饭后,就在屋前安个桌子,摆上月饼、糖果、柚子之类的食物,然后大人开始呼唤小孩:“拜月光”了——“两广”地方白话,把月亮叫月光,“拜月光”含有崇拜的意思,应该比“赏月”这个词虔诚一些。其实最吸引小孩的,还是桌上的月饼。月饼为什么是圆的,它与天上那个大圆的明亮的月亮有什么联系,是小孩最爱想象的。实际上这个月饼,在中秋节之前就已经上市。那时候还没有个体工商户,县城做月饼的是一家叫做“贵记”的集体性质的饼家,那儿打出的月饼,皮薄馅厚,香甜可口。买这个月饼,一般还得排队呢——小孩吃上甜甜的月饼,就知道中秋节快到了。
“拜月光”时,大人会教小孩辨别月亮上那朦朦胧胧的图案:桂花树在哪里,吴刚又在哪里,哪个是嫦娥,哪个是玉兔,孩子们听得懵懵懂懂的,也很兴奋,想象着嫦娥长什么样,有多漂亮,幼小的心灵,开始“想入非非”。
节前,家长就为孩子们糊纸灯纸船之类的燃灯,外面画些好看的图案,里面点根蜡烛,让孩子们提着或拉着。不会弄这玩意儿的家长,就把剥开的柚子皮用竹签串好,开几个小孔,或刻些简单的图案,里面点根蜡烛,做成柚子灯让小孩提着。小伙伴们带上这些玩意儿,在单位院子里玩耍、追逐,那时候院子里没有路灯,这些燃灯散发出的亮光,点缀了院子里的空间,也让院子有了节庆的气氛。不管这些燃灯是用什么做的,小伙伴们都玩得很开心,没有攀比,没有说谁家的好,谁家的不好——那时候的孩子,比较单纯。
中秋节除了月饼,还要有柚子。为什么中秋节一定要有柚子,柚子寓意什么,我到现在还搞不清楚,就知道中秋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要买月饼和柚子,这两样东西,缺一不可。我们本地,柚子多是酸的,用做摆设和做样子的多,让孩子们吃得少。过去闭塞,外地的一些甜柚子,如容县的沙田柚,还进不来,只能用本地的。本地有种不太酸的带点甜味的柚子,肉瓣暗红,好像叫蜜柚,只是产量不高,价格也贵一些。好在,我母亲的老家就是容县的,有时快到中秋节了,那边的亲戚会寄点容县沙田柚过来,让我们也能尝到这驰名中外的老家的味道。
柚子的果肉吃完后,柚子皮还可以用来做菜,做出一道不错的美食。先把它外面那一层青涩的表皮刮掉,稍稍煮一下,再泡一阵冷水,挤干水分即可烹煮,有条件的,放猪油、酱料,没条件的,多放点山茶油,煮好的柚子皮,味有点儿苦,但入口不错,还很开胃。
中秋的月亮,分外的圆,分外的大,月亮上的图案也分外的清晰,小孩特别爱在那个夜晚,嚷着大人为他们指点图案里的人和图案里的物,在大人夸张的讲述中跟着“拜月光”。
我家过中秋节,父亲负责糊燃灯,他先用竹篾扎好一个形状,然后糊上纸,画上好看的图案,点上蜡烛,图案显示出来,十分可爱。画的多是月亮上的人物。母亲则负责买月饼和柚子,月饼要形状好看的,柚子要个大皮厚的。小孩只负责玩。父亲除了糊燃灯,还要负责煮柚子皮,为我们指点月亮上的人物,讲述月亮上的故事。“拜月光”是小时候很有趣的一件事,月饼、柚子、燃灯、月亮上那些事,至今仍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就是可惜,那样的“拜月光”,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
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