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头村位于浈江区十里亭镇,距离镇政府约15公里。该村地处浈江河畔,倚靠横亘东西的丹霞山南部余脉,东靠烽火岭与仁化县大桥镇交界,西至皇罗寨与十里亭镇腊石村接壤,南至八角塘与新韶镇黄浪水村相连,北与犁市镇黄竹村分9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因村边有一块大石头,浈江河水沿着这块大石头而在此转弯,为浈江第一湾,故村名为“湾头”。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江西南昌有卢、姜、李三姓迁居此地落籍,湾头渐聚村落,他们至今仍是该村的主要三大姓氏。村中建筑大都为清末民初古民居,村街整体布局随地势而建,由河砾石及红石板铺砌街、巷道,因旧时村内有九口井、村中河渠上架有十八座大小石、木桥,故有“九井十八桥”之称。单体民居多为四合院,青瓦、青砖、抬梁穿斗式混合砖木结构,颇有“小桥流水、青山隐隐、炊烟缭绕、诗韵盎然”之美景。此外,村东的烽火岭海拔330米,原山上设有烽火台,相传为古代浈江水路交通危险信号的联络站。
该村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是清乾隆时期安徽凤阳知府卢广居的故里;明清科举屡出进士和举人,清代乡试每年亦有十数人中秀才者;民国时期黄埔军校毕业生就有4人。
湾头村是主要借助浈江历史通商航道而逐渐兴盛的古村落,巷道随处可见功名石残片、饮马槽、官墩等,较好地保存了村落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大量传统建筑,特别是其“九井十八桥”的历史格局。湾头村石拱桥是湾头古村保存较好的古桥。该石拱桥建于清朝,东西走向,水面至桥面高2.1米,拱高1.6米,桥面长2.5米、宽3米。石桥横跨一条名为“玉带水”的历史水渠,该水渠是入村水系的主要部分,水渠底部以条石砌筑,现保存完好。该桥桥面已用水泥重新铺设,与当前宽阔的入村通道融为一体,从桥身侧面观察,石桥总体保存完好。
村中“九井”中保存较好的古井为湾头古井(如左下图),建于清代,2009年重修,水源较为充沛。井身石块垒筑而成,圆形;井沿石灰岩石筑成,有唇。井口外径1.35米,唇厚0.13米,井沿0.47米(现高)。古井北约两米处矮墙上立有残碑一块,残碑前方放置一块碑,上面是《重修石螺边井碑记》,因表面磨损严重,依稀辨认为清嘉庆年重修芳名碑。这口有着纪年重修碑的古井也体现了湾头村的悠久历史文化。
湾头村民俗文化丰富多元,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传统舞蹈——“香火龙”。明末清初,浈江水运发达,湾头村是著名的水上驿站,码头上熙熙攘攘,村镇中繁华热闹。由于浈江过去水运险滩重重,上游有大黄滩(今湾头水利枢纽附近),下游有水口庙,来往货船在过了一个险滩之后,都要在湾头水驿站停留休息、养精蓄锐,明日再过另一险滩。为了保佑商船和客商安全,因此有了期盼保佑浈江沿途从事水运、码头工作的人们平安顺利的民俗活动“舞香火龙”。“香火龙”于2018年被列为浈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来源:韶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