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日报:探亲

张瑛

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中秋节临近,著名诗书画家、85岁高龄的刘国玉老师探望比他辈分高、岁数大的亲戚的脚步也频密了起来。

上周日,刘老师约我开车前往新江镇渔溪村径口村小组,探望比他大两岁的堂姐。径口是个革命老区,比较偏僻,从韶新高速公路新江出口驶出后,还有20多公里弯弯曲曲的崎岖山路。尽管修了路,尽管村里绝大多数泥砖房已变成钢筋水泥结构楼房,但刘老师还是精准地“导航”我驾车,直到堂姐家门口。近年,农村变化太大,几年不去,还真找不着“北”,可见刘老师没有少来,并且用心记着。

我也不时去探望周陂镇集义村的舅妈,但由于村里一排房子外观都相仿,我有时会犯迷糊,要仔细分辨一番,才确定是舅妈的家。刘老师却很准确,令人佩服。

刘老师叫了一声“姐”,姐弟俩便聊了起来。刘老师这堂姐命途多舛。1939年9月,她刚满周岁的第二天,居住的新江圩即遭遇日机轰炸,她妈妈肠子都被炸了出来。她妈妈是刘老师的大伯母,同时被炸死的还有刘老师的二伯父。那天,他们家被日本军机夺去了两条生命。那年日军来袭,人口较集中的圩都被炸,坝仔、江尾也未能幸免。当时的县城翁城更是被炸两次,几乎被夷为平地,生灵涂炭。翁源县城被迫迁至如今的龙仙。

母亲死后,堂姐无以为养,刘老师家嫁到径口的近族姑可怜小孩,抱为童养媳。后来,拟以转亲的姑姑的男孩不幸夭折,后其堂姐就近成婚,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孤村。

年龄相加超过170岁的姐弟俩忆及国恨家仇,泪眼婆娑,几度哽咽。

是日,距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的“九一八”事变93周年仅10天之遥。没有国哪有家?国之不强,家破人亡。

由是,我更加理解在翁源被炸后第二年出生的刘老师拼尽全力创建翁山诗书画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兴我华夏的良苦初衷。

8月26日,刘老师约上宗侄和我,一起去探访新江镇双星村的舅妈。甫一进大门,两位老人就顾不得躲避似火骄阳,在门坪上就聊了起来。刘老师拄着拐杖,躬下身子,侧耳恭听,不时交流。双方目光真诚,语气慈和,情感怜爱。

刘老师对两位老人讲得最多的是,现在国家好了,生活好了,要保重身体,不要去干农活了,走路要小心,以防摔倒,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此前,刘老师还探望了正在住院的堂舅妈。

给三位老人带的礼物都一样,一盒月饼应节、一箱牛奶补钙、一个红包寄情。这就是传统美德——孝老爱亲,尽管他自己已经是个耄耋翁。

来源:韶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