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日报:溯古及今 明悉未来 ——《千年胪岗》读后

唐光启年间,潮阳县令吴驹肇创芦溪寨。因地处海滨,依芦苇,傍山岗,故称芦岗。南宋绍兴年间,因芦谐音胪,乃演绎而为胪岗。

近日,文友郑仲标陪同胪岗镇领导黄洪周抵新溪敝舍;瀹茗之间,嘱序《千年胪岗》,仲标当即就芦岗到胪岗话题侃侃而谈。而何以将芦改为“胪”,一如开头所言,只知芦与胪谐音;实尚不甚了了。盖芦的繁体谐音字多达37个,已简化的常见字就有庐、泸、炉、枦、轳、舻、鲈等等,为何当年在37个谐音字中独钟于“臚”?

其实,这似不难解读。两宋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如增设了殿试,使皇帝能够直接选拔人才;改革了考试内容,增加了对实际政务能力的考察;还扩大了取士名额,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进入官场。这些变革都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和公正。

有趣的是,胪字竟然与科举制度关系十分密切。胪的字义为陈列、陈述、传语;最炫眼的词组是“大传胪”。

如所周知,殿试结束后,有一个颇为显耀的典礼——皇帝在殿上宣布登第进士名单。名单由阁门承接传到阶下;再由卫士齐声传名高呼,以示公布和庆贺。这一通过唱名方式公布名次的典礼就称传胪。多么庄重而荣光!

切莫疏忘,潮汕地区在两宋时间,经济文化已十分兴盛。随着经济发展,全潮庠序大兴,教化日盛,以至出现了“棘围共试三千士,海郡联飞二十人”,并涌现了前七贤的繁荣景况;南宋初年,王大宝更以会元(礼试第一名),并以龙飞榜榜眼(两宋间广东唯一一位榜眼)而蜚声海内。因此,在宋高宗绍兴年间,时人向往大传胪,将芦改为胪应是可以理解的。

胪岗处大南山东侧,练江支流中港河、北港河贯穿镇域;山水相连,苍绿相彰,无疑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河山胜景图。自吴驹伊始,千百年来,胪岗仰承自然风光的基绪,物华腾茂,使之成为练江平原上千年文脉不可或缺的构成。石塔古寺、胪岗妈宫、胪溪壁画、驹公墓葬,这些等等,都无不见证了这座古镇的悠久韵致。而张居正、吴殿邦、于右任、饶宗颐等古今名流在胪岗留下的宝贵墨宝,皆一一展示出古镇的文化底蕴。尤其是,胪岗人文荟萃,历代英才辈出,如宋大理寺评事吴昱、明湖州同知吕文峰、南昌知府吴宏、清三省禁烟总督吴仲谋、现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等等。

至若村野之间,一座座昭示着诗礼簪缨、祖训历历的家庙宗祠、名人故居,以及带着几分神秘的拙朴寺庙、古墓也不难从中品味到其饱经沧桑而弥厚实的神韵。因此,胪岗虽偏处一隅,也毫无逊色地入选汕头首批传统村落。

如今,胪岗既是潮南区的第三人口大镇,也是潮南区名列前茅的产业重镇。久负盛名的胪岗脐橙、蕉柑、泗黄丝苗米等,是名副其实的地标农产品。早在1958年,胪岗就以全国农业先进单位,荣获周总理亲笔签发的国务院奖状。发达的轻工制造业,更孕育出日化“巨头”拉芳家化等一批知名品牌。同时,加快了推进精品文具产业园和钻艺现代珠宝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构筑了全镇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和新优势。

胪岗还是重点侨乡,旅外侨胞近10万人。周鉴梅、张泗川、张泗清、张朝江、吴宏丰等都是知名侨领。百余年来,侨胞在家乡修路、兴学、办医院、兴建自来水厂及管道引水工程,尽心尽力为地方公共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当羡叹,《千年胪岗》的编辑人员,在纂写中,一如《后记》所云,本书顺利完稿,离不开镇委、镇政府和有关各方的悉心眷顾和鼎力支持。录入是书的镇领导躬亲撰写的歌词《大美胪岗》,为建构文化品牌躬立风范。编纂者“力求条目清晰、文字简练,符合遵史、唯实、科学的要求”,“力图全面翔实、图文并茂地展示胪岗镇的发展历程。”窃以为:斯旨得之矣!

披稿莞尔,乃审作摭拾牙慧之语,诚言未及义,不足与闻。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