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韩星
“韩愈书院”登载了我的一篇文章,进入这个公众号,发现还有一个“李商隐文学研究会”,往里一看,李商隐的家乡离韩愈的家乡孟州市不远,在焦作沁阳市,都位于太行山南麓。
李商隐是晚唐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留下的600余首诗,其中不少佳作警句已成为千百年来传世古诗高山仰止的经典。这些传唱千古的诗章,已融入了他的家乡沁阳的文化血脉,他的诗脉文风,也铸就了怀川文化的精髓。直到1200年后的今天,他的诗在家乡沁阳,乃至神州大地,仍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正如沁阳诗人所写的:
这是一座/云天高义的山//俯瞰一河丹水/从晚唐流到今天//沉淀浓郁乡情/在岁月中曲折蜿蜒//万壑清风/裹挟历史的云烟//将思乡的梦/辗转千年……
据介绍,李商隐故里新店村南的一个路口,一棵老皂角树下横卧着一块巨型花岗岩大理石,上面用红色行楷横书“李商隐故里”五个大字。这块石头重达30余吨,颇有气势;而皂角树尽管经过数百年的沧桑,经历过风雨雷电,仍然枝繁叶茂,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村里有一座砖石混凝土结构的凉亭,名“义山亭”。该亭飞檐斗拱,呈六角形。四周汉白玉围栏上,分别雕刻着李商隐《无题》《夜雨寄北》《乐游原》等诗歌和一些花鸟、竹子画,文化气息浓郁。
我没有亲自前往李商隐故里,就不要引用太多别人的描述了。引起我思索的是:为什么李商隐故里的人会选择李商隐的《无题》《夜雨寄北》和《乐游原》镌刻在这座义山亭上呢?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的大半生,在不同的幕府过着飘泊天涯的生活。他有才,却是有才无命,终至才命两相妨。长期的生活折磨,折磨到他只有把一切的痛苦、彷徨与矛盾,全部发泄在诗歌中。他不敢明说,却又不能不说,也不能潇洒地摆脱,于是只好婉转含蓄,甚至于拐弯抹角、隐晦地表达出来,这就很自然地形成一片朦胧的境界。可以说,幽怨感伤的悲剧氛围,便是这朦胧的境界得以滋生孕育的温床。
梓幕期间,抑郁寡欢的诗人写了大量的思家念友、惜别伤春之作,并且往往都和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感联系在一起。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寒霜,一切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那样的凄苦寂寥。那种思念之情和孤独之感简直让诗人无法自持而化于笔端,篇篇深情贯注,充满苍凉孤寂之感。在这些催人泪下的诗歌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身心渴望着有一个可以栖息归依的地方。这首《无题》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表现了诗人那种惊心动魄、深入肺腑的情感泣诉。
关于李商隐的朦胧诗,时人已有大量论述,这里不赘。但有一点应着重指出的是,李商隐的确是表现心灵历程的高手,在其整个创作生涯中,充溢弥漫着强烈的主观化倾向,从而造就了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一种超越现实而回归心灵的鲜明而独特的艺术个性,而这种艺术个性在诗境建构中的体现,也就是李商隐诗歌最显著标志的绵邈幽深、朦胧恍惚之美。
比如,这首由雨与梦编织衍展而成的寂寥怅惘、幽远托兴的梦幻之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爱写雨,尤其是蒙蒙细雨。巴山秋夜的雨,正是这样淅淅沥沥的雨,这使得一个飘泊的游子,竟夕作怀乡之思;千丝万点的雨,化作千丝万缕的相思情,巴山夜雨升华为长相思中最美好的境界。
大唐的落日余晖洒落大地,暮霭之间一片凄凉,忆昔贞观治世时、开元全盛日,连影子都抓不住了。王朝迟暮,如蹒跚老者般踽踽独行,一步步走向沉沉的黑夜。历经初唐的万象更新、盛唐的雄健气势、中唐的百家争鸣、晚唐的华丽谢幕,一个属于诗的时代就此远去。
在一个意兴阑珊的下午,诗人李商隐来到长安城最高点乐游原。看着这又爱又恨的长安城,一生困顿、抑郁寡欢的李商隐百感交集,写下千古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怅立乐游原的李商隐并不知道,一语成谶,这也成了大唐最后命运的写照。
镌刻在李商隐故里的这三首诗,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看来,李商隐的后人、新店村的村贤们是理解他们这位不同凡响的先人的。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焦晃说过:“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看看剧场里在演什么就知道了。”同理,想知道一个“打卡点”的文化品位,看看那里写的是什么东西就知道了。
大美怀川,诗乐沁阳,正在挖掘深厚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这里必将与全国各地一样乘势而起,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想来李商隐泉下有知,当会倍感欣慰吧?
美好的未来不是梦。太行青松入云峰,丹河碧水涤心灵。这片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的锦绣之地、生命沃土,必将涌现新的活力与激情,再现经济繁华、诗乐之风浓郁的大唐盛景。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