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年时期才来汕头工作的“新汕头人”,画家陈延坦言,汕头的美食是吸引他在这里一呆30多年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说,汕头美食品种太丰富了,几十年仍见识不全,日常中常因发现新的美味而欣喜;汕头美食烹饪精细且有仪式感,每一道菜品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除了可以满足口腹之欲,也能给生活增添更多精神享受。
受龙湖区文联的邀请,陈延以《鱼饭》为题作画,参加“食在有趣”——喜迎2024“两大盛会”潮汕饮食文化美术小品征集活动,目的是以这种潮汕沿海特有、带着家乡味道的美食,唤起远方游子的乡愁记忆;让蕴藏在美食中的潮人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扬。
写意写实 至味鱼饭唤起游子浓浓乡愁
创作《鱼饭》这幅作品,陈延采用了中西合璧的一贯画风,以国画的写意水墨和西画的厚重色彩相结合,将鱼饭这种传统潮汕美食描绘得淋漓尽致。
《鱼饭》的整个画面,是几条鱼饭被摆成圆形放置于一个竹筐里,周围不加任何渲染和装饰,却透出一股强烈的吸引力,让人禁不住引发丰富的想象。画中的鱼饭,用西画的细腻笔法描绘,那依然闪光的鱼眼,那片片分明的鱼鳞,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是一些刚捞上岸就被制作成鱼饭的肉质鲜嫩的海鱼;而盛鱼的竹筐,用写意的水墨描绘出略显松散的竹条,显示这个筐子已有些年头,装过无数次鱼饭,仿佛是一位老者在讲述着这种充满年代感的传统烹饪方式。
为什么选择鱼饭作为这次参赛作品的题材?陈延说,那是因为他觉得鱼饭是有着独特代表性的潮汕美食之一,几乎每个潮汕人都吃过,是潮汕游子心中永远抹不掉的记忆,也是来过潮汕的人能记得住这座海洋城市的一个美食文化符号。
他说,潮汕美食品类众多,直到现在仍能时不时吃到从没吃过的美食。鱼饭也是前不久才真正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为了画鱼饭,他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了解了鱼饭的加工过程,还专门接触品尝了多种鱼饭,对鱼饭的做法和种类有了更多认识。
他说,鱼饭很新鲜,吃法也简单,这次选择画鱼饭,也是因为通过了解之后,觉得鱼饭的做法是潮汕独特的、充满创造性的美食工艺,有地方特色,很具代表性。
追求极致 潮汕美食是潮人精神的生动表达
1989年,陈延因工作关系举家来到汕头,此前主要在延安、西安等地生活的他一点没有“水土不服”,相反,潮汕的美食为他的艺术人生增添了不少色彩。
他说,潮汕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像是一种高端的文化表达。同样是沿海城市,很多地方对海鲜的做法是重口味的,各种配料和重油煎煮让海鲜失去了原来的味道。而潮汕地区,人们会通过精细的烹饪方法,千方百计地保留海洋食材的原汁原味。潮汕人追求食材的原味是执着的,他们可以为了一口新鲜食材开车到偏僻的渔村觅食,哪怕环境很简陋,但能够现捞现做,及时锁住原汁原味就是最大的满足。
潮汕人对待美食也很有仪式感,不同的美食有不同的盛器,摆法也很有讲究。就说这鱼饭,通常都会首尾相连摆成一个圆形,和清蒸煎炸的海鱼摆法完全不同,让人远远就能看出来这是鱼饭。
而在食法上,又十分尊重个性的发挥。餐桌上会配备多种蘸料,可以让食客自由选择,调配出自己喜欢的味道,每个人吃到的食物既相同又有所不同。他觉得,用不同蘸料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使品尝美食的过程不再只是单纯的享受物质,还有了精神享受的层面,每个人的个性和审美获得了尊重,就像艺术创作一样,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审美,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潮汕美食的这些特质,让陈延联想到了潮人精神。他说,潮汕人对待身边的事物,其实和对待食物一样,认真、执着、细腻,种田如绣花,木雕工艺巧夺天工,无不追求极致。正是这样的人文环境,滋养出敢于发挥自己个性,做事锲而不舍、目标明确的潮汕人,涌现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大企业家和大商人。
博采众长 作品风格中西融合独具特色
陈延1940年出生于延安,少年时得到画家黄胄的启蒙,后来又在西安美术学院完成附中、本科、研究生的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应邀来汕参与汕头大学筹建。历任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汕头大学艺术学院首任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市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汕头中国画院副院长。
在艺术创作上,他汲取众家之长,特别是汲取了林风眠中西融汇的理念,独具一格。他常以西画的细腻和国画的写意相融合,既有摄影般的逼真,又有写意效果,让画作形成独特的视觉艺术,看似一帧照片,又不是一帧照片,是陈延一直追求的绘画境界。他说,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不同,绘画和照片最大的区别就是逼真中带有自己的风格,不会千篇一律。
他从事高等美术教育数十年,绘画作品丰富多样,在连环画、油画、版画、国画等不同画种中屡获殊荣,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他有五幅不同画种的作品同时入选,并拿下三个优秀奖和一个铜奖。《斯诺西行》《看电影》《把青春献给四化》等多件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百年版画》等由中国美协主编的大型画册。他还荣获中国版画协会“鲁迅版画奖”,出版绘画教材、专著多种。
本报记者 许玉璇 文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