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嘉
潮剧《嫦娥奔月》有折子戏和本戏,均以台词典雅、旋律优美著称。其中折子戏还成为戏校的教学剧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戏曲人才。
故事新编 古老神话的颠覆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和《后羿射日》并无关联。后来两个神话互相融合,美女配英雄,嫦娥和后羿变成夫妻,自此嫦娥奔月的传说就有了更多讲法。
20世纪50年代,怡梨潮剧团演出《嫦娥奔月》本戏。该剧根据剧作家吴祖光的同名话剧改编。讲述后羿射落九日,被尊为盟主,强迫贫家少女嫦娥为妃,并虐待其姐青娥、素娥、云娥。玉兔偷来灵芝草助嫦娥升天,门徒逢蒙率众抗暴,羿死于乱刃之下。凶徒吴刚强闯月宫讨命,幸有月老相助,罚其永砍桂树,嫦娥得以永享月宫清幽时光。剧中由花旦陈燕梅饰演玉兔,活泼可爱,赢得“怡梨兔”美誉。以怡梨本为起点,直至20世纪60年代,潮剧舞台的嫦娥奔月,演绎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英勇行为,也成为反抗压迫和追求光明的象征。
教学相长 精益求精成经典
1960年代排演的《嫦娥奔月》折子戏,最初是作为汕头戏曲学校生旦在职演员进修班(1959-1960)的教学剧目,此后由广东潮剧院青年剧团重排并定稿。该剧讲述后羿为求长生,欲杀童男童女作为服丹祭礼。嫦娥为救生灵,盗丹奔月而去。后羿连发神箭,不料弦断弓折。嫦娥与仙女长随月华普照人间。剧本由陈炳光、王江流、郑文风、连裕斌改编整理,主笔王江流。作曲黄玉斗、杨广泉、苏进成,导演麦飞。
根据剧作家沈湘渠和名花旦、导演黄瑞英夫妇回忆:“《嫦娥奔月》一开始由戏校进修班边排演边修改,由王良华(来自正天香潮剧团)饰后羿、王悦芳(来自潮剧院)饰嫦娥。这出戏作为教学剧目,班里的女生差不多都扮演过嫦娥;男生两三人,每人都演过后羿。戏校经常演这出戏,也带去下乡演出。1965年,广东潮剧院(新)一团在饶平录音,计划由唱片社出版,其中《嫦娥奔月》由张长城饰后羿,黄瑞英饰嫦娥(此前没有舞台演出)。”
王良华在戏校完成学业,回到正天香后,仍有演出《嫦娥奔月》。潮剧院青年剧团的《嫦娥奔月》演出,是由张长城饰后羿,林舜卿饰嫦娥。王悦芳回到潮剧院后,曾在《嫦娥奔月》电影片段中饰演嫦娥。时间是在1960年10月,青年剧团在珠影拍摄潮剧电影《告亲夫》,还拍摄了《嫦娥奔月》片段,后者被收入纪录片《潮梅之春》。由王悦芳饰嫦娥、郑强发饰后羿、卢丽冰饰玉兔。
此外,在戏校进修班学习的旦角马婵如也擅演嫦娥。前文提及的潮剧院1965年录音的《嫦娥奔月》没有出版,直至近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名花旦黄瑞英为数不多的青衣录音,弥足珍贵。张长城饰演的后羿,老生跨净行,是其代表作之一。1996年,他还在卡拉OK专辑演唱了该剧的《定河山》选段,动作夸张粗犷,表演细腻风趣。
重排传承 名剧名曲广为传播
恢复古装戏演出后,戏校继续将《嫦娥奔月》折子戏作为教学剧目。1978-1982届潮剧表演专业班学生林爱华、陈惠忠的演唱还留下了录音。
1984年,广东潮剧院二团重排《嫦娥奔月》折子戏,并被带往泰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演出。复排导演吴殿祥,由杜冰、郑健英饰嫦娥,郑仕鹏、陈秦梦饰后羿,林虹、陈运龙饰白兔。名青衣郑健英在1960年代就读戏校期间,曾由名教戏黄玉斗指导演唱《嫦娥奔月》,她对此有相关的回忆:“玉斗先生擅长轻六曲,当时经常教我演唱《嫦娥奔月》。后来有其他学生想学习,先生也让我去唱给他们听。”
1986年,广州中唱出版《奔月》录音带,由郑健英饰嫦娥,郑仕鹏饰后羿。大多数戏曲爱好者都是由此开始接触这出戏。剧中郑健英的演唱,以唱声卓越著称。王少瑜演唱的《云淡风清寰宇静》后台歌,玉律珠喉,闻之有仙风徐来之惬意。
花开并蒂 大戏再造“奔月”魅力
1983年春,广东潮剧院二团演出《嫦娥奔月》本戏。该剧讲述天神后羿射日除害,受到人们爱戴,但河伯得救后却兴波作浪,强抢雒嫔为妃。后羿和嫦娥被贬为凡人,因门徒逢蒙及河伯离间,嫦娥误食灵丹,独自升天,夫妻永为人间造福。
《嫦娥奔月》本戏改编自神话学家袁珂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嫦娥奔月》(没有拍成电影)。剧本改编陈鸿岳,作曲黄钦赐。剧作家陈鸿岳对该剧的台前幕后有以下回忆:“1982年底,剧团想推出一台以女角为主,题材较为轻松的新戏。团长陈彦提供了电影剧本《嫦娥奔月》,这个题材有传说,写起来不算难,但由电影剧本改成潮剧,得花很大功夫。时间比较紧,还要赶上次年去深圳演出。这个戏主要突出旦角,曾馥、杜冰等形象好,也会唱曲,观众看了喜欢。”
1983年4月,《嫦娥奔月》本戏在深圳演出备受赞赏。随后由广州中唱录音,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录像。剧中杜冰饰演的嫦娥亮丽多情,钟怡坤饰演的后羿英武潇洒,曾馥饰演的雒嫔风姿绰约。戏文典雅,宛如一部神话诗剧。清新脱俗的“钦赐曲”,让人百听不厌。《嫦娥奔月》的录像是潮剧舞台录像精品。镜头仿佛是一位懂戏的向导,指引观众捕捉表演的亮点,并精于运用各种特效,营造神话氛围,将舞台的精彩瞬间尽收“镜底”。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