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日报:合力兴文教 博爱聚故园

本报记者 陈文兰 陈珊娜 摄影报道

学校兴,则教育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汕头的老一辈华侨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从捐资办学到设立基金会奖教兴学,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支持和帮助侨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数十年来,华侨乡贤捐资助学、致力于兴教育才的例子比比皆是,培育了一代代莘莘学子,在潮汕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思源报本 乡间最美建筑是学校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向来有乐善好施、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汕头是著名侨乡,广大潮汕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热心桑梓教育事业,为汕头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2年,在汕头融媒集团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华侨与乡贤:汕头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捐资办学田野调查”活动中,记者走进了多所由华侨捐资办学或助学的校园。每到一处,所见所闻,深深感受到海外乡亲对家乡教育的重视,对公益事业的鼎力支持,对家乡孩子的拳拳爱心。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乡村一级学校的建设归乡村负责。当时面对乡村尚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的情况,很多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以及在改革大潮中拼搏创业且有所成就的民间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回报乡梓,或捐资捐物兴建学校,或设立基金奖教奖学,使城乡各处学校发生了喜人的巨大变化。

“汕头乡间最美建筑就是学校”这句流传于民间之说,一度是潮汕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彼时,在澄海、潮阳、潮南等地,海外华侨大力捐资兴教,破旧、潮湿、阴暗甚至是危房的“祠堂学校”,成为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的楼房学校,乡村孩子们再也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有学上、能上好学。

潮阳和平中寨学校校长回忆起1987年他第一天走进学校的情景,“那天我们都感到既新鲜又兴奋,不少人挤在楼梯里爬上爬下,开心地说道,我们现在读书也有楼梯可爬了。”原来,中寨学校在侨胞的捐资支持下,建起新校舍,学校终于由祠堂搬迁到环境优美的楼房,让老师和学生们兴奋不已。

由于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情高涨,在潮汕出现不少“华侨中学”,这些学校不仅享有美誉,而且还远播海外,许多华侨把自己的子孙送回家乡接受教育。无数华侨与侨乡的动人故事,被代代传唱,琅琅书声在各侨捐学校内回响,以教育为桥梁,潮汕的崇文重教精神在不断延续,并激励着当地学子,勤勉读书、自强不息。

“华侨乡贤兴学的故事在潮汕教育史上落下了厚重的一笔。”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表示,汕头市的基础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全省先进行列,不仅源于潮汕地区自古就有诗礼传家的熏陶与读书家风的传承,更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华侨的支持,华侨对近现代潮汕的教育及人才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不求回报

“一掷千金”捐资助学

潮商群体向来以低调著称,华侨乡贤在捐资兴学上也基本如是。1986年,旅日华侨林谦然捐资38万元在家乡隆都镇兴建鹊巷小学,后又先后出资200多万元参与隆都中学、隆侨中学、隆都中心小学的建设,还与鹊巷村海内外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一起筹集了50万元资金,成立鹊巷村奖学助学基金会。年近九旬的他看到媒体讲述他当年的捐资故事,老人家高兴地打电话给镇领导说,“没想到我几十年前做的一件小事,大家现在还记得。”

几十年前,几百万的捐款,在老人家的口中却只是轻描淡写的“一件小事”,令人肃然起敬。像林谦然先生这样捐资助学的故事,在潮汕持续不断地上演,几乎每所侨资学校的背后,都有着一群无私奉献的侨亲乡贤。

旅港乡亲张恭良义无反顾地将自己有限的积蓄捐出来,帮助家乡建达濠华侨中学,并且得到家人的充分支持;澄海莲下建阳村华侨陈训忠生活俭朴,却将自己仅有的住房卖了200万元全部用于建阳学校的爱群基金会;莲下镇槐泽村旅港乡亲李楚卿在香港靠贩卖“杂咸”维持生活,却毫不犹豫地将积攒的2万元捐给端本学校建教室……许多主动发起捐款的华侨乡亲,并不是十分富裕,但为了家乡捐款建学校却都毫无保留。

令人动容的,还有潮阳西胪镇海田村参与捐资建校乡贤蔡如青的父亲蔡典泉,年逾八旬仍不辞辛劳全程参与建校,他说“捐建的学校要比自己家的房子建得更好才行”;西胪镇的旅法侨胞郑辉持续30余年捐资支持内輋小学建设,他希望“让不同层次的孩子读上好学校”。

这样感人至深的例子不胜枚举,潮汕华侨与乡贤通过捐资兴学、捐资助学等方式支持家乡教育,为潮汕的教育事业亮起回望历史的明灯。在寻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捐资者中不仅仅有老一辈的侨胞,还有在居住地出世的比较年轻的一代,他们满怀对家乡的深情,牢记长辈的遗愿,回家乡兴学育才,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潮汕民间企业家加入捐资建校的行列,从而形成热心教育踊跃捐资的动人景象。

爱心接力

照亮莘莘学子求学路

华侨乡贤倾情家乡教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侨捐教育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潮汕学子的求学路。在众多的捐资者中,有的独捐一校,有的独捐一楼、一室,有的捐赠设备、图书,有的捐设奖教、奖学基金,有的多处多次慷慨捐献,有的兄弟、父子或同宗亲属合捐,有的以一人或数人牵头,发动众多旅外乡亲捐资,华侨、乡贤捐资和群众集资相互促进,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华侨带来的改变不止是“看得见”的变化,还有深层次的思潮变化。在华侨乡贤捐资兴学中,不时可看到村干部的身影,他们为家乡教育的发展呕心沥血,为在外侨亲与故土牵线搭桥。

2022年记者走访时了解到一个个动人故事:潮阳贵屿凤港村村书记卢德元拿出他担任书记3年的工资11万多元,再自掏腰包凑足12万元,全额捐给公益教育基金会;在村书记马楚贤的“巧妙安排”下,潮南区成田镇乡贤马泽琪、陈钢民伉俪捐资1.5亿元兴建成田高级中学……

“一个人影响一家人,一家人影响一村人,正能量的传递,最终改变乡村的面貌。”在海内外乡亲等各界的努力下,以兴学为乐、以知识为荣,渐成一种社会风气,并在各乡村有了延续、代代相传。

“不忘家乡根,回报桑梓情”。几十载春华秋实,潮汕华侨与乡贤为家乡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无论他们捐出的款项是多少,其眷恋故土、倾情于家乡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都昭然于世,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