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贞仙遗韵 文化雅集

10月11日,农历九月初九,2024年贞仙诞暨重阳旅游欢乐节活动在四会举行,吸引了数万名本地市民及外地游客参与,共同感受岭南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贞仙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深厚历史。2007年,“贞仙诞”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今年的贞仙诞暨重阳旅游欢乐节活动内容丰富,包括了贞仙诞巡游、千叟斋宴、重阳登高、文艺表演和非遗产品展销等。本次活动使广大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四会民俗魅力,展现了四会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群众生活,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四会文化的窗口。

贞仙诞:岭南文化瑰宝传承探索

贞仙,岭南民间三大女神之一,象征着“贞风亮节、勤劳俭朴、孝敬翁姑”的崇高美德。自唐朝以来,四会人民每年都会在九月初九这一天举办贞仙诞活动,弘扬贞仙所代表的传统美德。这一活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07年,“贞仙诞”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成为四会市乃至广东省的文化瑰宝。

今年的贞仙诞活动亮点纷呈,其中贞仙巡游是重头戏。四会市文化馆作为巡游活动的承办单位,在四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和还原了历史风貌,结合本地非遗资源特色,对巡游内容进行了大胆创新。在巡游流程设计上,文化馆参照古代祭礼中的文化元素,精心设计了“三请三引三献礼”、乐舞告祭迎贞仙出巡、敬献祭品、宣读祭文和敬献祭酒等环节。这些环节不仅富含仪式感,还极具互动性,为市民群众带来了全方位的观赏体验。

除了贞仙巡游外,四会市文化馆还组织群众文艺团队开展了文艺大汇演,共贺重阳节。演出节目丰富多彩,既有传统戏曲、舞蹈、乐器演奏等,也有现代歌舞、小品等,充分展示了四会市的群众文化特色,演出节目既充满浓郁地域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弘扬了红色文化,传承了红色基因。

此次贞仙诞暨重阳旅游欢乐节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到了四会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四会市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会市文化馆

美丽传说 民俗盛事

贞山位于四会西南面,南靠鼎湖区,西接高要区,北连广宁县,坐落于贞山之下的贞仙祠原名“贞烈祠”,又称“仙女坛”,依山而筑,松竹相依,清谧幽雅,始建于唐代贞元十七年(801年)。贞仙文化起源于唐代,据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唐贞元十七年(801年)秋重九,广正山下松甫铺有女子文氏得道成仙,被誉为“贞仙”,广正山也因此更名为贞山。贞仙祠历代屡毁屡修,建祠初期有两副对联,如今仍留于门口和祠内:“贞风留竹柏;仙气活鱼螺。麻缕仿当年,一片冰心尘不染;鱼螺传千古,千寻潭莹月同清。”讲述贞仙传说,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祠,是岭南地区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

贞仙祠右侧矗立着的天音塔。其塔高七层,雄伟峻拔,飞角红檐,吊铃悬挂,微风习习,铃声悦耳,塔内设置有159级螺旋楼梯,墙壁上有传统神话壁画,各层有环塔眺廊,造型别致。游人登临塔上,凭栏极目,那蜿蜒连绵的叠翠贞山,碧波荡漾的绥江帆影,田畴广阔的田园风光,楼宇林立的古城新姿,美不胜收。

贞仙文化作为四会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和传承。近年来,四会市通过举办贞仙诞庆祝活动、建设贞仙文化广场、打造贞仙文化旅游线路等方式,不断推动贞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四会市还注重将贞仙文化与当地的旅游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四会市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来源: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