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观水
立冬,冬之始也。立冬“三候”这样写道:“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时节,水开始结冰,土地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已难得一见。这写的是北方。在我的家乡粤西,却是暖阳高照,温暖如春,给人以别样的温情与感动。
在粤西地区,冬季的气候特征独具一格,呈现出温晴宜人的景象。在立冬至小雪这一时段,还会呈现出春三月的温暖天气,俗称“小阳春”。《梦梁录》卷六记载:“十月孟冬正小春之时,盖因天气融和,百花间有开一二朵者,似乎初春之意思。”这一段“小阳春”才是真正好的花季,因少了初春的连绵阴雨,花木便少了病虫害的困扰。每年立冬前,我都买回几盆花,养在阳台上。中午,看阳光落在花影里,花影印在阳台上,心情便格外生动;晚上,扛张躺椅到阳台上,眯缝着眼睡在月光干爽的温暖里,鼻子里闻到的不再是花香,而是岁月的芳华。
立冬,田野中的诗意,是割晚稻的咔嚓声。小时候跟着大人,手握镰刀,兴奋地向稻田跑去。弯腰挥镰处,“咔嚓咔嚓”清脆的几声,稻秆齐刷刷地倒下。最费力的是打稻谷,学着大人,将一把稻子往打稻桶内壁摔去,一粒粒金色的稻谷从稻秆上滚落到木桶底。田野上,奏响了一首丰收序曲。古老的巷街里,极少闲人。屋顶当晒坪,晒着地里刚收回来的稻谷、玉米、辣椒、红薯……这时候,鸡也不叫喊,鸭也不捣乱,都跑到打谷场旁,躺着、趴着,任太阳晒着,偶尔趁主人不注意,跑进谷场里,慌慌张张地乱啄一通。立冬,对以劳作为生的庄稼人来说,守着晒场,是一年里最满足的时光。
心中藏有阳光的人,尽管身处江南甚至北方,立冬时节依然有暖阳。
白居易《早冬》诗写道:“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十月时节,江南的天气依然宜人,冬景竟如同春天般绚烂。霜冻虽至,却未能完全杀死萋萋的芳草;阳光和煦,使得原本湿润的沙地渐渐干燥。老柘树的叶子虽已泛黄,但在阳光下却显得如同嫩树一般生机勃勃;寒樱的枝条上挂满了白色的花朵,仿佛是在疯狂地绽放。热爱生活的白居易,笔下的早冬,展现的是江南的温暖与生机。
喜欢老舍先生《北京的冬天》里的北京早冬:“立冬以后,北京的风筝就渐渐多了,尤其是到了小雪前后,风筝更是满天飞舞。”先生笔下的早冬,远离了寒冷、萧瑟的冬日,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哲理: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温暖。
每年的立冬,都和几个朋友漫步在家乡的街道上。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温柔地洒落在肩上,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个季节保留的一抹暖意。街道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偶尔几片落叶随风轻舞,更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走累了,寻一处店家,来一杯热饮,晒晒太阳或同当地老者一同坐在阳光下话家常,看阳光透过叶隙星星点点洒在地上,落在古城的墙上,铺就在身上……
来源:湛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