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日报:大地流彩中的中国气质——观叶植盛诗意田园画展后随笔

文/支贤

金秋时节,《叶植盛诗意田园画展》翰墨飘香。在大地流彩的“诗意田园”里流连忘返,慢慢地阅读每一幅田园绘画作品,真真是人生一乐事也!我之所以用“阅读”一词而非“鉴赏”这样的通用词汇来感悟叶植盛老师的绘画,正是基于对其人文背景、文化内蕴和精神张力的介入,我想,立体的阅读比平面的鉴赏更能显示其作品的气质。所幸,这一想法与一位北京评论家不谋而合:叶植盛老师田园绘画作品洇化着深厚的中国气质。文化的泽溉、大地的滋养和个人的气象,这是其作品的独特标识和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诗化的田园与文化的泽溉

北京宣和画院副院长、评论家、书画家叶植盛老师,一位深耕于中国传统书画领域的艺术家,其诗文书画印诸艺皆擅,山水花鸟皆精,本次画展,主要遴选了他富含“田家风气”意趣的这一系列作品为展览内容。田园是他绘画创作历程中的一部分重要题材。其笔下流淌的,不仅是对自然之美、岭南风物的深情描绘,更是对中华大地深厚文化底蕴的深刻感悟与传承,这正是其田园作品中国气质的底气所在。

这片用笔墨经营的诗意田园,主要以南方蔬果物产及乡村情境为意象,笔率情真,气韵生动,田园风趣跃然纸上。一草一木、一瓜一果、一鸟一虫都被赋予了生命和品格,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诉说着自然界的美妙与细腻,仿佛可嗅到泥土的气味,听到虫儿的叫声。特别是那些以典型乡村牧歌式场景着笔的画作,将乡村的故事娓娓道来,不蔓不枝,童趣纯真,怀念深深。这种怀念造就了其作品的精神观照,试图用画笔在挽留这些记忆,挽留乡野的静谧与悠然;用画笔召唤隐逸情怀、淡泊心态的精神回归。每一处笔墨都承载着画家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对农家生活的细腻体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同时寄托画家心心念念的悯农情怀。

由于诗的意境的植入,在泥土香之外又流淌着浓浓的书卷气息。每一幅画都是一首田园诗,兼顾诗歌的神秘、追问和蕴藏于语言间的穿透力,其画面语言其实就是诗歌语言。“诗意田园”代表着那片远离尘嚣、充满和谐与美好的理想之地,是艺术家通过笔墨所描绘的心灵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叶植盛老师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在绘画之余还创作了大量古体诗,这些诗歌很多都与田园、自然有关,诗作严谨、优美、深邃,情景交融、境界高远,充溢着传统文人墨客的秉性情怀。这些诗,相当一部分又被他题写在画中,增添了无限的表现力。也正是由于他的诗蕴含着较深的画意,使他同时又获得了绘画的启示,诗与画双向的结合和努力,最终造就了他极富中国气质的田园绘画。

以蔗林牧童为背景的《绮霞酣透晚风清》,笔力苍劲高古,韧厚雄浑,沉着痛快。在长久的创作实践中,叶植盛老师深深领悟到一个道理,就是书画必须与诗文史哲共同参习,读书养气,修养心性,由书画而入史入哲,方能臻于化境。因此他韬光养晦,澄怀观道,文史哲书画印诸艺兼修并进,承接传统,深入当代,涉猎中西,淘洗熔炼,重理法而又不为一家一派成法所囿,敢于冲破樊篱,另辟径,终于探寻到属于自我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创作之路。文化的泽溉成就了画家,也成就了他田园画的品格和气质,他继承着田园诗画的传统,开拓当代中国田园诗画的新天地。

田园画中的“土气”与精神张力

田园画的魅力更在于其深层的“土气”和精神张力。岭南风物,乡人乡景,乡情乡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土气”中滋生,在土地的滋养中繁衍,而又加入并强调个人气质的呈现。在艺术家的心目中,田园即土地,也即真正的民间以及文化的表征,田园散发出来的隐秘气息,就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大地滋养了画家。

叶植盛老师的田园题材,用心于脚下的土地,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笔墨韵味,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艺术境界,将田园生活的诗意与自然景物的精神张力融为一体,使观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的田野之中,感受到一种来自大地深处的呼唤。其众多的田园画作,用笔爽利劲挺,线条朴实韧厚,意趣细腻而富有情感,色彩清淳而层次丰富,进入了意与景会,笔与情融的艺术之境,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特别是系列乡村田园牧歌图,突出画面的场景式、意境化,是对土地这种原始文化载体的记忆挖掘,是集哲学、文学、美学多个方面于一体,更是画家的全部精神世界的反映和生发。这种精神张力使田园画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艺术感染力。

大地流彩与个人的气象

文化的泽灌和大地的滋养,拔节出叶植盛老师的个人气象,其个人气象又投影在他的每一幅田园画中。他如光风霁月的高士,始终遵循书与画互参互化的艺术法则,惨淡经营,施书入画,融情入景,追求“正、大、真、朴”的大美境界。他的作品一如其人,敦厚蕴藉,风华内敛,如银盆盛雪,中藏异境,须细加咀嚼才能得其三昧。

温柔敦厚,自然质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至高审美理想,也是衡量艺术是否进入大成上境的重要尺度。很多同行认为,叶植盛老师对这种艺术品质的礼敬、领悟、把握乃至执着似乎是与生俱来,在他最早期的作品里,这种优秀的艺术品质就已自觉地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印证了其时对传统笔墨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是如此的敏锐和超常。

我们也知道,大写意最能展现中华民族绘画艺术智慧,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要求画家个人文化积淀深厚博大,讲究笔墨意趣、骨法笔味;难在通过意象的抒写,抵达意味无穷的世界和画家生命深处蛰伏的诗意这个“度”的把握;难在既要高度自我又要高度忘我、既要分明又要融洽的矛盾统一,黄宾虹说“融洽仍是分明,则难之又难,大名家全是此处本事”。当代画家愿意花几十年时间浸淫在大写意上的人少之又少了。叶植盛老师终其一身追求的偏偏是这最难的技法。

叶植盛老师的田园大写意,以篆籀笔法入画,用笔圆润浑厚,筋丰骨健,粗笔大墨,元气淋漓;写景传情,放笔直取,但总把不起眼的田园风物点石成金,意趣横生;牧童午憩、牧归图,一种温暖直抵内心,更是画境高妙 。他的田园艺术“天人合一”,达到“三和谐”的境界:“心与手的和谐”、“技与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叶植盛老师的田园大写意有一种风骨,色厚墨沉,既体现中国画水墨为上的精髓,又大笔浓彩,书写着大地流彩的田园诗意。色彩的流动和变化,表现田园的晨昏更替、四季变换,彰显大地的生命力和画家心灵的叩问,五笔七墨,墨彩腾发,境界全出。

《宝地生金》墨彩交融,气韵生动,大面积的绿色、金黄色使画面亮丽夺目,恰切地传达出大地流彩的田园意象。由于用浓重的墨色勾勒线条,使高纯度的黄色、绿色艳而不浮,醒目而又沉着。画面丰富饱满,又不失空灵,用笔豪放率意,线条爽利挺劲,流走活泼而又浑厚质朴,使寻常的农家物产升华为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艺术符号,满纸烟火气。由此,由对传统的继承、画面的视角和视觉、意识的转换及定向等若干元素所透视的中国绘画气质跃然而出。

去年,叶植盛老师应邀参加湛江慈善拍卖会,捐出3幅国画作品回报家乡父老,令主办方很感动。皆因大家都知道,近年外地多位藏家拍卖连创佳绩,所藏叶植盛老师的《喜得百财》《田家风气》分别被拍出68万和100万元,可见大家对他画作的热爱。

叶植盛老师田园画以其独特的意象意境、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的精神张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田园生活的诗意和大地流彩的韵律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和感动。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寻找心灵归宿的精神寄托。

来源:湛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