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京
南宋,一个文采飞扬的时代,孕育了众多璀璨的文学之星。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以其清新的诗风,与陆游、尤袤、范成大齐名,并合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亦是一名勤勉的官员,一生宦迹遍布大江南北,尤其在广东的岁月,为他的诗歌创作开启崭新篇章。
公元1181年,杨万里出任广东提点刑狱,驻地韶州。韶州坐落在粤北山脉的怀抱中,山水秀美、历史悠久,给予这位文人无限的灵感。这里成了他诗心与官职交汇的新天地。杨万里在韶州的3年里,频繁往返北江,沿途所见所闻,无不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鲜活素材。沿途所见所感,皆化为《南海集》中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篇,共计逾50首,绘就了岭南山水与民俗风情的多彩画卷。尤其《曲江重阳》《过郑步》《明发韶州过赤水渴尾滩》等诗篇值得品读。
岭南秋色 诗心独韵
《曲江重阳》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杨万里能够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创造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艺术境界。“烟描水写老秋容,岭外秋容也自浓”通过“烟描水写”的生动描绘,勾勒出一幅烟霞缭绕、水色连天的画面,而“岭外秋容也自浓”一句,更是点睛之笔,彰显出岭南秋色的独特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向往之情。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岭南秋色的别具一格。他以其敏锐的感官,捕捉岭南秋景的独特气质,让这方水土的秋意跃然纸上,生动而鲜明。
“如见大宾新露菊,若歌商颂晓风松”这一句杨万里巧借典故,将重阳节盛开的菊花比作迎宾之花,松树随风轻吟,宛如古颂,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把自然界的现象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不仅渲染了节日气氛,也折射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珍视,体现出一种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哲学,也寄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赞美,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
“插花醉照濂溪井,吹发慵登帽子峰”重阳习俗与个人情趣交织,插花、登高在杨万里的笔下,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遵循,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放逐,是对平凡日子的热爱和珍惜。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悠然自得,恰是诗人超凡脱俗的个性体现。诗中提及的濂溪井与帽子峰,不仅勾勒出韶州城的特色地标,更传递出杨万里沉浸于节日氛围中的自在。这一刻,世俗纷扰消散无形,只余下诗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对话。
尾处,“莫问明年衰与健,茱萸何处不相逢”则以一种淡然的态度结束,表达了对未来的坦然。在重阳佳节佩戴茱萸,原本是为了辟邪祈福,但在杨万里看来,更重要的是把握当下,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份喜悦,映射出诗人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也让读者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岭南记忆诗意永存
除了《曲江重阳》,杨万里在《南海集》中还留下了诸如《过郑步》《明发韶州过赤水渴尾滩》等诗篇,记录了他在韶州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岭南山水的独特感悟。《过郑步》中,“渐有人家松桂丛,韶州山水胜南雄。未须青惜峰峦过,过了诸峰得好峰”,诗人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山村人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馨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旅途风光的由衷赞叹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诗中“未须青惜峰峦过,过了诸峰得好峰”一句,更是在不经意间传递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即使错过了一些风景,只要勇往直前,前方总有更加精彩的风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明发韶州过赤水渴尾滩》则通过“船下惊滩浪政喧,花汀水退走沙痕。一峰忽自云端出,只见孤尖不见根”的描绘,再现赤水渴尾滩那惊心动魄的自然景观。杨万里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自然景观的瞬息万变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细致描绘,充分展示了杨万里作为一名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能力,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美学的独到见解。
杨万里在韶州的诗篇,不仅是个人游览的记录,更是对岭南山水与人文风情的一次深度挖掘和探索。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岭南山水的灵魂,聆听到诗人与这片古老土地之间的灵魂对话。它们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一探那段历史的风貌,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诗意。
诗意岭南千古流芳
杨万里在韶州的岁月无疑成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曲江重阳》以及其他在韶州创作的诗篇,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是对岭南自然与人文的一次深刻解读。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得以一瞥那个时代的岭南风貌,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忱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诗歌,如同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卷,引领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一段充满诗意与哲思的旅程,体验着那份源自遥远年代的温情与美好。
杨万里笔下的岭南山水承载着他的个人情感和历史印迹,这些诗篇不仅为我们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还激发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杨万里的这些作品,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们在生活忙碌的间隙,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学会欣赏身边的一切美好,珍视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每一个瞬间。
总而言之,杨万里在韶州的日子,不仅拓宽了他的文学视野,也深化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他的一系列诗作,不仅仅是对岭南自然风光的赞美,更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意味。它们像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引领我们步入一个充盈着诗意与哲理的美妙世界。让我们追随他的足迹,继续探索岭南的奥秘,感受那份来自久远年代的诗意与温情,让这份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永远焕发光彩。
来源:韶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