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日报:著名潮籍画家谢志高用水墨语言描绘美好生活

日前,获悉汕头融媒集团和龙湖区文联联合举办“食在有趣”——喜迎2024“两大盛会”潮汕饮食文化美术小品征集活动,著名画家谢志高欣然写下了“食在有趣”书法作品,主办方也精心挑选了谢老的一幅国画《岭南多佳荔》参加活动。淋漓奔放的笔墨,美人与荔枝相得益彰,散发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怀。

以物抒怀传递浓郁侨乡风情

说起谢志高,大家并不陌生,这位祖籍汕头的著名画家,是中国近代水墨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年逾八旬的谢老低调谦逊,一如他的画作,质朴而亲切。

岭南气候温暖,盛产奇花异果,无论是盛唐时“一骑红尘妃子笑”,还是李商隐遥念友人“木棉花暖鹧鸪飞”的摹想,抑或是苏东坡初到南粤时“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的感叹,都让岭南花果盛名远播。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贬谪岭南,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为岭南荔枝做了一个大广告。谢志高青少年时在广州求学,对荔枝不仅熟悉,而且深知其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荔枝入画,取其谐音,有“吉利”“大利”“多利”等吉祥寓意。国画《岭南多佳荔》一语双关,作品从笔法、色调、构图等方面,立意中见诗情。画家通过绘画语言,把从岭南蔬果中所感悟到的物趣、情趣,提炼概括为独特的造型物象,不但向大众传递南国佳果的甜蜜及乡野情趣,也表达了丰收的喜悦。

画作中,浓淡相间的墨色勾出枝干与叶茎,饱满丰盈的荔枝摇曳其间,枝叶的“黑”色和果实的“暗红”色对比得十分鲜明,似乎透过果实的皮表,看到裹着的透明肉体,给人以新鲜感和想象的广阔空间。一旁的女郎喜滋滋地摘荔枝,装满篮子,画风清新,既有文人气又有烟火气,浓郁的乡情迎面而来。

刚柔相济描摹心中大世界

认识谢老多年,知道他是“南人北命”,虽祖籍是汕头,却在北方生活了大半辈子。几十年来,南北文化在他身上糅合,表现在画作里的,就是刚柔相济的画风,既有北方人意识风格中的浑厚雄健,又具有南方人的秀丽唯美。

几年前,当谢老花了3年时间创作出巨幅水墨画《白河之战》并被北京文史馆永久收藏时,记者采访了他,听他娓娓道来对新作的感悟和心得。《白河之战》来源于明朝初期的一场战争,谢老将古战场千军万马战斗的震撼场景,以及多姿多彩的人物、战马等生动地展现在观赏者面前,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谢老是多面手,他能画大品,也能作小品;擅长独幅创作,也精于插图和连环画。著名画家林墉评价他说,“谢志高的画,手下无妄笔。他是当今中国人物画坛中可以白手对青天、笔下任舒展的为数不多的高手之一。”

在谢老的作品中,题材广泛,涉猎工人农民、少数民族,也包括少女和古代人物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描绘了劳动者的生活场景,彰显出一种坚毅的品格,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翻开他的画册记者看到,有刻画工人形象的《工匠》,有描绘水电站建设者的《黄河之巅》,有体现了南国水乡与海边渔村劳动妇女纯朴美的的《春雨》《沙田绿雨》《惠安女》,还有历史题材《文姫归汉》等。

在谢志高的人物画里,一方面,我们能看到他从古代山水画、花鸟画那里吸收的笔墨;另一方面,又有从西画借鉴的解剖、色彩、透视等技法,像《岭南多佳荔》整体意象富有层次感,谢老用灵动的笔触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美丽,栩栩如生,作品唯美而又具有张力,给人以一种写意而不失细腻的感觉。

初心不变一辈子专注一件事

“走上绘画之路,完全是因为儿时的爱好”,谢老告诉记者,他从懂事的时候就开始画画。读小学起,他每天放学后雷打不动到小公园旧书摊租小人书看,回到家再把脑海中的人物形象画出来。

1958年,年仅16岁的谢志高考取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从广州美院毕业,两年后他被分配到河北省出版发行局任美术编辑,工作之余坚持中国画、年画和连环画的创作,并不断有作品参展、发表和获奖。

1975年,谢志高创作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在全国引起热议。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成为恢复高考后央美首届研究生,受教于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等人。毕业后,他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十年后调入中国画硏究院(今国家画院)专事创作。

“全心投入”是谢老创作的一贯风格。近些年来,谢老在汕头居住的时间越来越多,不仅对汕头有了新的认识,还激发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少小离家老大回”!在谢老看来,家乡承载着记忆和情感。他坦言,为了创作,他多次辗转于惠来各个渔村,顶着烈日,迎着海风,取景采风。

如今,年逾八旬的谢老依然致力于新的创作,每天笔耕不辍。他广采博收,勇于创新而不刻意求奇,让人看到的不仅是妙趣盎然的人物姿态,更是画中人物眼眸间的丰神韵彩。画心于物,画物于心。谢老以一颗不变的初心,笔绘丹青,抒情达意,书写精彩人生。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摄影报道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