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嘉
潮剧《白兔记》是戏曲瑰宝,《井边会》《回书》《磨房会》三个折子戏流传广泛,其中《井边会》家喻户晓,它既是戏校教材,也是众多剧团常演剧目,录音录像资料丰富,高居潮剧音像排行榜,剧中“李三娘”一角更是深入人心。
人物形象 李三娘让人又爱又怜
潮剧《白兔记》,传统戏原名《李三娘》,讲述穷汉刘智远飞黄腾达的故事。题材来自宋元南戏、明代传奇等,刘智远史上确有其人,他是五代时期后汉的开国皇帝,但是戏曲和历史并无过多关联。这出戏之所以能火,还得归功于戏里那位让人又爱又怜的李三娘。
富家女李三娘,嫁给了刘智远。父亲去世后,兄嫂翻脸,刘智远被逐出门。三娘拒绝再嫁,兄嫂令其推磨挑水,施加劳役。三娘磨房生下儿子刘咬脐,却险被兄嫂害死。窦通救咬脐,送至太原,但刘智远却不敢相认,多亏继室岳秀英贤德,将其收养。十六年后,刘咬脐射猎追寻白兔,母子在井边相遇。李三娘写下血书,托刘咬脐捎带,刘智远进退两难,幸得岳秀英的谅解,一家人终于团圆。李三娘虽然历经坎坷,但她的善良和坚韧,让人既心疼又敬佩。
到20世纪50年代初,《李三娘》全剧已经久不上演,只有《井边会》一折由于保留了优美的唱功和曲牌,仍有演出。
1956年,源正潮剧团、三正潮剧团演出《李三娘》本戏,剧本由文化教员林劭贤整理改编。同年林劭贤还整理了《井边会》折子戏,情节从三娘汲水,至遇咬脐写血书止,剧中没有马前赠水。1957年底,三正演出《井边会》,由温美蕉饰李三娘。1958年,中唱出版三正《李三娘(井边会)》粗纹唱片,由陈丽璇饰李三娘、林炳利饰刘咬脐。
1956年10月,汕头专区戏改会等机构举办戏曲演员学习班第二期培训。为了扩充教材,学习班班主任陈炳光根据发掘出的两个潮剧本和白字戏本整理成《井边会》。剧本整理黄玉斗、陈炳光,作曲黄玉斗,记谱杨祥加。1957年,揭阳玉春香潮剧团演出“玉斗版”《井边会》,剧本经玉春香再作整理,但也没有马前赠水。李三娘由参加培训班的青衣演员朱瑞娜饰演。1960年代初,艺声唱片公司出版了玉春香的《井边会》密纹唱片。
锦上添花 “三出连”演出火爆
1962年,广东潮剧院青年剧团演出《井边会》。剧本整理何苦(吴南生)、郑文风,作曲马飞。戏文是在戏校本的基础上再作修订,并重新作曲。情节增加了马前赠水,起因是上级领导吴南生觉得如果戏在咬指写书后收尾,较为平淡。于是就加上了李三娘“清泉当酒赠马前”,使刘咬脐因受感动随之“追风逐云回太原”传书。
“马飞版”《井边会》首演由朱楚珍饰李三娘、陈瑜饰刘咬脐。上演后大受欢迎,该团又顺势演出后续《回书》《磨房会》两折戏,剧本整理郑文风,作曲马飞。《回书》由郑蔡岳饰刘智远、陈瑜饰刘咬脐、温美蕉饰岳秀英,《磨房会》由范泽华饰李三娘、张长城饰刘智远。三折戏的导演均为麦飞,排戏手法不拘泥刻板,敢于改革,也善于启发演员扬长避短。1963年,中国唱片社为《白兔记》录音并出版密纹唱片。唱片为统一角色前后连贯,全剧由范泽华饰李三娘、张长城饰刘智远。
根据名青衣范泽华回忆:“《井边会》我在录音前没演过,不过由于全程参与帮声,早就熟记,录音后才有演出。《磨房会》经常演出,唱‘碧空如水夜如海’时,我在‘海’字原曲调上加多一个音符,并糅合颤音,表达被孤寂悲凉所笼罩的愁烦心境,无数观众都痴迷于这段表演。”
其实,在“马飞版”《磨房会》之前,还有个“钦赐版”。这是名作曲黄钦赐专门为范泽华量身定做,整折戏都谱成活五调,可惜刚开始教唱就因故搁置了。所幸有部分曲谱被纳入戏校教材得以保留,并于2003年由揭阳小梅花潮剧艺术中心录成《枯木逢春花又开》唱段传唱。
“马飞版”《井边会》的整理,也带动了戏校本的修订。这一时期戏校本《井边会》,剧本整理黄玉斗、陈炳光、郑文风、何苦,作曲黄玉斗,戏尾也有了马前赠水。1963年,中唱为戏校《井边会》录音,司鼓苏进成、领奏黄壮茂,戏校60至63届音乐班学员伴奏,由许惠芳饰李三娘、陈素君饰刘咬脐。许惠芳嗓音圆润,行腔具有较好的感染力。陈素君行腔归条而挺拔,情感把握特别到位。
复排经典 生旦出色百花争妍
1978年8月,广东潮剧院恢复演出“马飞版”《井边会》《回书》。其中李三娘由姚璇秋、吴丽君饰演,岳秀英由郑健英饰演,刘智远由张长城、黄盛典饰演,刘咬脐由陈瑜、周细卿、陈少玲饰演。
姚璇秋排演李三娘,最早是在1961年,这次重排轻车熟路。陈瑜饰演的刘咬脐,童生功架扎实,这个角色她从年轻时一直演到中年以后,得心应手。吴丽君的李三娘,形象庄重文静,娇柔中带着坚韧。吴丽君凭借与角色浑然天成的气质,以近乎平淡的克制,为李三娘再造经典形象。
张长城对塑造刘智远一角,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刘智远早年流落在马鸣王庙,还偷吃过李员外当作供品的一只鸡。我六七岁时,曾经被日本兵抓去,饿得不行,就去偷吃人家拜神的三盅饭。当我唱到‘马鸣王庙身落拓’时,就忍不住流泪。演戏既要有表演功底,也要懂得调动人物情绪。”郑健英饰演的岳秀英,得到马飞、林舜卿的悉心指导,唱做俱佳,表演极有分寸,既身处尴尬,敏感脆弱,又母性十足,堪称戏曲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后娘。
名家打造 经典焕发无穷魅力
潮剧《白兔记》的戏文,经过新旧文艺工作者的整理和推陈出新,尤其是经过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郑文风润饰加工,既平白如话,又典雅抒情,历来为人所称道。
《白兔记》的戏曲音乐风格多样。《井边会》有偏于传统的三正本,还有“玉斗版”“马飞版”各放异彩。黄玉斗的《井边会》全折均为轻六曲。轻六曲素来以轻盈见长,不善哀楚凄怨,这折轻六调《井边会》,却能在明快的旋律中注入深情的诉说,使听者在感受曲调的灵动优美之余,也能体会到角色内心的波澜起伏。马飞的作曲才华,向来以音乐形象的性格化和情绪化著称。他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够补充剧本的不足之处,每一个音符仿佛都有生命,能够讲述故事和表达情感。“马飞版”《井边会》中,李三娘与刘咬脐的曲调,宛若两股清泉在山涧中交汇,一缓一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磨房会》,则有“马飞版”喜怒哀乐交织,“钦赐版”以活五调的曲风,抒发人物心中的无奈和感慨。
得益于名家们的青睐,《白兔记》的演绎就像是一幅绚烂多彩的艺术画卷。以《井边会》为例,在众多李三娘的诠释中,我们得以领略到范泽华韵味无穷的唱功,吴丽君细腻而感人肺腑的表演,姚璇秋清丽流畅、温润饱满的魅力,以及朱楚珍朴实无华、真挚动人的演绎。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