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芳
岁月相册
我的家乡连山上草村,那个“一脚踏三省”的地方,据说那是因为有一种叫龙须草的草,长得非常茂盛,是进贡朝廷的上等之草,故名为上草。人们传说,上草多出文人,是因为后山有像笔架似的金子山。不管如何传说,但上草确实有许多著名的文人,我就是受到这些文人先辈的影响,也爱上了写作。
今年8月15日,这天的天气如同家乡的人们一样热情,雨后的天空是那么净洁,空气是那么清新,就连小鸟的叫声也显得特别的清脆婉转。正是如此美好的日子,迎来了连山上草文学馆举行开馆仪式。据说这是全国首个村级文学馆,对于我们这个瑶族小乡村来说,那可是一件大盛事。
文学馆坐落在上草村委会办公楼的背面,约200平方米,门前有一片停车位和活动场地。馆里的摆设新颖而有条理,富有文学的意境。
在我们老家这个小小乡村,开办文学馆,还是一件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儿,所以一大早,村委会的大院就热闹起来了。人们穿着民族盛装,七手八脚开始布置会场。我参加过一些文学采风活动,大多都是很多才思飞扬的人物在他们的“篱笆院”里举行的。如今,在我的家乡,在我土生土长的地方也有了绽放的蔷薇。身为上草村人的我,有着说不尽的自豪和开心。
家乡文学馆的创办少不了一个隆重的开馆仪式,多位文学界的前辈和文化名人前来祝贺。就连附近的乡亲们,也像赶集和看大戏一样,赶来凑热闹。
仪式的开始,表演者们送上了精美的开场表演,表达着如今乡村的美好,预示着文学馆顺利地举办。目睹此情此景,不由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情感,脑子里还不停地回忆着:过去这里是乡政府所在地,附近有一所中学,还有卫生院、邮政所等,现在成了村民的生活小区。周围都是田,我家的田就在旁边。初中时我每天上学放学都从这里经过。到了农忙时节,放学了,还要到田里干农活,插秧,割稻谷,放牛……农田的边上,也就在我们村的小河边,有一片很宽的沙洲,每次牛干完了活,大人就会让我们小孩把牛牵到那里吃草。那时候,每到傍晚,我们边干活边听着镇政府广播里播放的歌曲,还跟着唱,那时的我感到这是多么快乐的事。这片沙洲也是我们村里的男孩子们放学后嬉戏打闹的乐园。现在,这些也早已不见了踪影,宽阔的公路两边,是一排排整齐的居民楼。那一大片沙洲,也建成了村里的游乐场地……尽管变化很大,每每回家看到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人们生活美好之余,也总是在那既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感受到一种刻在心底里的亲切。
读初中时就听说,上草有很多作家名人,但不知道是谁,后来才逐渐知道李尔重、吴南生、唐德亮……他们都是在上草工作过或上草籍的著名作家、诗人。我想,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有责任把家乡的文化一直发展传承下去。虽然这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这是我们家乡传承的力量,还有前辈们文化影响的力量,一定可以人才辈出的。
仪式结束后,文学馆大门敞开,欢迎大家进来参观。我们一众走进馆内,环视四周,只见大厅右侧墙上是连山上草工作过的名人,其中不乏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政府领导和省内外的名人大咖,接着是上草籍本土作家,然后依次是在上草工作过的作家,连山籍作家……左侧的墙上是最早在上草的文学发展,上草文学馆简介,名家书法等。
文学馆寄托着文学前辈们对本土青年作家的愁心培养和扶持,同时也给予厚望。倚墙的展柜里,都是每个上草籍或上草工作过的作家个人的作品集、刊发文章的样刊等。厅的中央置有一张大大的长方形的会议桌,可供20来人的小型会议和读书交流之用。我想,平时如果有文学活动,或者文学爱好者三五文人墨客或闺蜜好友,可在此欣赏讨论文学,尽享闲适静谧时光。
文学馆的建设费了很多心思。从理念、设计、装修和布设等,主要突出了展示、宣传和交流的功能,文化气息相当浓厚。作为家乡的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感到这是一件很值得称赞、荣耀和骄傲的事情。馆里的浓郁文化气息和外面的农家小院,相得益彰,清香淡雅。也许,这就是创办文学馆的初衷与意义所在吧。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岁月如何流淌,我们的内心始终有一个文学的故乡。当世界变得喧嚣和复杂时,回归文学的故乡,能够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纯真和宁静。它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是始终伴随着我们的身影,是我们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记忆。
来源:清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