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万世之书——《论语》

赵凤平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正在萌芽——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似乎过度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生存的基本技能。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发展,更加重了父母的负担,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应该从小让他们多读经典,塑造人格,修身养性,学会孝顺父母和长辈。

经典国学书籍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一些研究表明:经典著作以宽阔的胸怀、无穷的智慧,陶冶着孩子的心性,影响着孩子的情商。特别是流传2500年的《论语》,藏着中国人的处世智慧。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被誉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古往今来,被诸多名家推崇。当代文学家余秋雨说: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就连商业大佬马云也说:《论语》是真正人类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的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一万多字的作品,把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书里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精华,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精辟地谈论了对教育、人生、仁爱、孝道的看法。

也许会有许多现代的年轻人不屑一顾,觉得都已经是21世纪了,那种老朽的思想早已不适合现代社会了。其实正好相反,生活在物欲盛行的年代,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读读,听听老祖宗给我们讲讲已推行千年的有关“仁爱、孝顺、诚信、和为贵”的为人处世之道。论语里面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等,到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实用性的。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等等。

《论语》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时,则要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自己对别人,有没有给予关爱和尊重呢?这值得我们反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倡仁爱,提倡我们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教会我们要先去关爱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

《论语》讲了“仁者不忧”,就是说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忧虑自然就减少了。孔子曾说,“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如果从小就从《论语》中学习到,这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言论,就会思考如何与父母、与同学、与朋友相处,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情商。其实,现实中,越自私的人往往越不幸福,越大器的人越容易获得幸福感。

曾有父母问已成年的子女:为什么要天天追剧玩游戏、天天吃薯片喝奶茶?那样生活不健康。子女说:那样能感到快乐,无快乐,宁可死。多可怕的思想!的确,现在有很多人,明明衣食无忧,但就是觉得生活太乏味,感觉不到快乐。《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快乐是一种境界。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他的弟子颜回缺衣少食、环境艰苦,对别人难以忍受的生活,他却可以自得其乐。孔子曾夸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关于幸福,有这样一段朴素的论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觉得,快乐是一种选择,是一种主观心态,和环境际遇无关,知足就能常乐。正如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是一个乐观而有趣的人,他觉得生活中充满乐趣。孔子有智慧、有胸怀、有仁德、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称为“圣人”。他的言行曾被奉为金科玉律,两千多年来,他的散发着智慧光芒的言论从未在历史的长空消失。今天,无论大人小孩,读读《论语》,点亮心灵之光,总会有所收获。

来源: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