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金色的罗锅村

黎晓阳

阔别三年,终于在丰收节那天赶回罗锅村驻地。

金秋时节,正是瓜果飘香之时,粤西大地处处沐浴在秋日的暖阳当中。

从端州出发,一路阳光明媚,秋意盎然。经过一宿的秋雨洗礼,沿途山峦云蒸霞蔚,林木清亮润目,阡陌交通在广袤的沃野山间纵横交错,人坐在车上,宛如在流淌的时光中穿梭。

从高速驶入绥江边上的乡道,隔着车窗就能感受到竹子的清香。车子惊飞了江林中的飞鸟。鸟儿缭绕在树冠上扑闪扑闪,像一架架起起落落的直升机在空中盘旋,十分好看。

沿着绥江顺流而去,视线渐渐开阔,天际上那一抹橙红色的阳光正在江流的急弯处交织出一幅绚烂多彩的江景图。连日的秋雨,让绥江的水位上涨,水流湍急,哗啦啦的流水在林木之间追逐,真像一曲悠扬婉转的“牧歌”。而两岸一丛一丛的竹林子,却像一夜之间添了新衣裳。叶片上挂着的星星水珠,在光线之下,晶莹透亮,像绿林中探出一双双精灵之眼。微风过处,叶片相互摩擦,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此时此刻,原本身上的那点浮躁与不安不知何时已杳无踪迹。

广宁,素有“竹海”美誉。我曾在横山镇罗锅驻村三年,而罗锅村可称之为竹海之中的竹海。那里的一林一木,一砖一瓦,我都非常熟悉。那时白天与“竹海”为伴,黑夜与绥江为友。辛劳之余,常与扶贫工作队长朱东山同志秉烛夜谈。有一次,盛夏之夜狂风暴雨,大概是遭遇雷击的缘故,驻地的连片民宅突然停电,热得实在没有办法,我们三个“扶友”只得摸索到阳台上,望着黑魆魆的绥江蛰伏在苍穹下的莽莽林间,我们竟然唱起了“我是一个兵……”扶贫工作清苦,但工作之余,大家常常苦中作乐,别有一番滋味。

罗锅村地处绥江广宁段中游,罗锅渡口曾是当地最繁华、最热闹的渡口之一。渡口旁边有一棵硕大的老榕树,四时葱茏。树下有青石板桥一座和一小段的青石板路。我每次途经此处,都仿佛行走在百年的深巷老宅当中。当年过往船只大多在此装卸货物,买卖歇脚,因而渡口附近便自然形成了物资集散地——罗锅老街。

罗锅老街沿绥江而建,全长约500多米,商铺建筑大多为两层砖木结构,骑楼建筑风格,当年有百货、杂货、米铺、打铁铺、竹器铺、剃头铺、当铺、客栈、茶馆、饭馆等商旅。如今的罗锅老街,却有另一番景致:茂林修竹,房屋错落有致,屋前院后瓜果时蔬飘香,简约之中隐逸出浓浓的乡村气息。

三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涉足这片土地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到这里的一切又一切,是如此的陌生,又是如此的亲切。亲切的,是这里的山,这里的林。山更秀了,林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那绥江汩汩的流水更如昔日那般滋润着我的心扉;陌生的,是那曾经泥泞不堪的乡道不见了,两旁残垣破壁的老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整的柏油道和一幅崭新的乡村振兴图。图中房舍简约,色彩柔和协调,既有水墨丹青的线条和留白,又有抽象派画家中的光影、色调和透视。你看那鳞瓦、屋檐与墨绿的山水底色衬托得恰如其分。这些看似简单的交汇,却搭配得近乎完美,仿佛美学大师寥寥数笔,便生动地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全景图。

循着缕缕清风,穿过人流如织的观竹亭,我在罗锅渡口前倚栏远眺,发现不少“主播”在此忙得不亦乐乎,游客们则兴致盎然地在此拍照留存。

一声长长的汽笛鸣响,靠着罗锅码头的小渡轮像打了个喷嚏,船身微微颤动,然后载满游客驶去对岸“竹海大观”景区。

视线跟随着渡轮远去。忽然,在天水相交之处,一座连接东西两岸的拱桥跃入眼帘。啊,这就是横跨绥江的“文旅桥”。桥上修筑了仿古的亭台楼榭,乍眼一看,在滚滚的江流之上,宛如一道亮丽的彩虹飞架东西,又像月宫里的“海市蜃楼”。

当我到达文旅桥下的滨江公园时,已是锣鼓喧天,五色彩旗飘飘,绿茵上人头涌动,多彩帐篷一个挨着一个,沿着江流的流向一字延伸,在巨大的人流“簇拥”之下,像连绵十里的“连营”,甚为壮观。

帐篷是乡村振兴的各式展位。来自横山、潭布、古水、排沙、宾亨等不同乡镇,产品琳琅满目,多以农副产品为主,当中自然少不了地方特色小吃。广宁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素有“竹都”美誉。竹子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绥江沿岸。大概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横山苦笋驰名海内外。其形状修长,笋壳薄,笋肉鲜脆,色泽淡黄,入口清苦回甘,绝对算得上舌尖上的“冰火”两重天,让你的味蕾在“秒杀”中体现苦尽甘来的味道!

横山镇曾两次举办“苦笋节”,成功吸引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海内外的客人前来品尝。这样一种单一的食材举办一场如此盛大的主题美食活动,实为罕见。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质的食材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当然也离不开厨师的一双巧手。因此,广宁粤菜烹饪同时也是广宁一张亮丽的名片,有“中餐厨师之乡”的美誉。

大概我来得不是时候,错过了丰收节上最盛大的启动仪式。我隔着密密匝匝的人群,看到表演的龙狮艺人正陆续走到台下,可面对热情洋溢的游客,他们似乎意犹未尽,与客人打成一片,载歌载舞。

阳光普照,文旅桥上桥下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我回望绥江那金色的波浪,心中不禁由衷地感叹:乡村振兴政策让这里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土房变砖房,砖房变洋房,农民兄弟的钱袋子不但丰裕了,而且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充盈了……

来源: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