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艳菊
风萧萧,水寒寒,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准备着迎冬的事情了。这是我们小镇从前的习惯。虽然我们现在远在他乡,与小镇隔着山山水水,但有些习惯是长在骨子里的。
迎冬的形式有很多,每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更简要一点说,就是冬天来了,得做些什么。这里面有祖祖辈辈对日子的虔诚和郑重,一代代就这样把生活的热情延续着,热热闹闹的,日子才有味道。
做些什么呢?每家都不一样,甚至每年都不一样。有的人家会欢欢喜喜包一顿饺子,有的炖一锅热汤,有的请亲友欢聚一堂,有的做两床新棉被,有的添一身新冬衣,还有风雅一点的会到城里花卉园子买几盆鲜亮的植物……这是大人们的事情,小孩子呢,也可以提一些小小的愿望,要一个小礼物呀,都是能实现的。
琐琐碎碎的,尽是些日常生活小事,可人人心里有这份盼望和向往,眼前的时光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跳格子游戏,是欢蹦着向前的。将要迎来的冬日,也仿佛披着一层光芒似的,而不是瑟瑟抖抖的冷,苦哈哈一张愁眉不展的脸。
今年迎冬,我们计划着为家里添点绿意。因缘巧合,我们在郊外遇到一片竹林,养竹子的人和气爽朗,见我们喜欢,就送了一根竹子让我们回去养,土也是竹林里的,用塑料袋带回来,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护卫着,眼前一直摇曳着一抹青翠,心中摇曳着冬日诗意的生活。
家里一时没找到花盆,我在厨房里找了一个大杯子,豆浆机附带的,好几年没用了,这时它便派上了用场,带回来的土刚好装满一杯。盛豆浆的杯子养竹子,大雅大俗,雅俗共赏,且物尽其用。干脆俗到底,把竹子放置在临着餐桌的那个小书架上方,吃饭时,一抬头就能看见,粗茶淡饭里多了一层诗情画意。
竹子的风雅曳动了先生的心,第二天,他一个人悄悄跑到花卉市场搬回一陶罐室内幽竹,放在我们大书架前的长木桌上,翠盈盈的,生机勃勃。我下班到家,左欣赏右打量,越看越欢喜。再看看外面,树木清瘦了,大地萧条了,越发衬托得竹子神采奕奕。
白陶罐很大,我开玩笑说像我们小镇人家的腌菜缸。然而,养上两丛竹子,味道就不同了,前者温厚可亲,后者月朗风清。白陶罐、绿竹、书卷、笔墨纸砚,构成了古书上的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柴米油盐的生活之外,还可以拥有一份古意质朴的心境。
先生喜欢李白。这样的时刻,自然少不了要小酌一杯。下酒菜也简单,一盘花生米,他就不亦乐乎了,两口酒入口就手舞足蹈,抑扬顿挫地吟咏偶像的佳句:“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我们都喜欢这时候的他,不但可爱,而且温厚得像老陶罐,还特别善解人意,不会瞪眼睛,不会发脾气。于是,宝宝趁机说,看上了一套讲昆虫的书。先生爽快地答应,看书嘛,支持。我也趁机说,天冷了,你得送我双过膝靴。先生说,没问题,当然得送。
等先生回过神来,他还是会给我们实现愿望的,迎冬嘛。每个人要暖暖的,开开心心的。风来,欣赏风;雪来,欣赏雪。
来源:湛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