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日报:父亲的剧本

林小兵

我对电视剧《狂飙》里的主角高启强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后来他过得有多么风光多么厉害,而是他早年间在菜市场卖鱼时活得多么卑微多么不易。高启强将社会里最底层小人物的百般艰辛、曲折及蜕变演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这是属于演员张颂文的剧本。

我在观剧过程中曾无数次想起过我的父亲,这个无比深刻地影响着我、和高启强一样在菜市场卖鱼的男人,始终甘于平凡,在吴阳市场里卖了一辈子的鱼,上演着一部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很多时候我会想,父亲这么多年在卖鱼当中,在与无数人的交往里,是否也受到过像早年高启强那样的冷眼、委屈和无奈?

我的家乡位于粤西一个海滨小镇,出门即是大海,这里的人们大多世代以捕鱼为业。父亲也不例外。十三岁不到、小学刚肄业的他,为帮补家用,早早地就跟随祖父出海捕鱼去了。

风里来、浪里去,因此成了父亲少年甚至青年时代的常态,这一干便是近二十年。到了20世纪80年代,父亲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光靠在海中捕捞的渔获已不足以养活一家五口人了。正好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允许大家做点小生意,于是父亲便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和其他乡亲的海产品集中收齐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就能多赚一点。当然,要想将这门生意做下去,就必须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东西。比如你得更加勤奋,确保货源充足有东西可卖;你得诚信经营,货品性价比高,留得住回头客;你还得口才好,能招徕更多人去买你的产品……

而父亲似乎就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固守在吴阳市场的鱼摊上,一站就是数十年。我曾问过他,“为何不像那个年代那些人一样出去珠三角一带务工去?”父亲淡淡地表示,“那时你们兄妹三人都还小,卖鱼加上务农的收入也还过得去,想着在家干活能多照顾照顾你们。”

这一定是父亲当时真实的想法。直到我后来也当了父亲,我才更深刻体味得到父亲这话里的含义。不少和父亲年纪相仿的人那时都选择了进城务工,构成了吴川建筑工的主力军,他们从最底层做起,凭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明,很多慢慢地做成了颇有名气的包工头和大老板,也为吴川赢得了“建筑之乡”的美誉。

但父亲有他自己的人生哲学。除了勤劳外,他把更多的爱赋予给他的孩子们,以力之所及培养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小时候,父亲在我眼里简直是无所不能的存在。我试着举下几个例子:父亲只有小学文化,却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我甚至直到上大学后才确信自己已超过了他;父亲是四邻八里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每年的春耕除了早早完成自家的田地耕种外,他还热心地帮助兄弟叔伯,他种出的番薯不光好吃产量还大,是大家公认的“能人”;父亲平时还忙里偷闲地搞过很多副业,木匠、修理工、脚手架工……每一项都做得像模像样。

我对父亲的“全能”一度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个人要胜任这么多工作,除了自身的勤奋之外,肯定是要有极强的悟性才行。左撇子的父亲,以自己的好学、隐忍和扎实,演绎了人生路上真正的“一专多能”。

自然,卖鱼才是父亲的主业。儿时开始,我就到过父亲工作的地方。那时候的市场远没有今天这般干净整洁,嘈杂、脏乱、难闻的气味,父亲站立于一众连排摆开的鱼摊当中,卖力地招揽着过往的路人,伟岸的身影让我永远难忘。市场行情好时,父亲还可以早点收摊。更多的时候,父亲得坚守摊档直到天黑,等待着市场最后一批买家离去后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遇上天气不好,这样的等待尤其让人难熬。在县城读高中时,有一年暑假的晚上,我骑车从市场经过,远远地看到了父亲正在幽暗的灯光下,于鱼摊边与顾客大声地讨价还价,我的眼泪在那一刻就不争气地流了下来,为父亲,也为这艰难的生计。那时候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

然而父亲的剧本却是命定了的。几十年来,父亲在鱼贩子的岗位上辛勤劳作、省吃俭用,通过自己的双手养大了三个子女并让他们以读书改变命运。父亲也慢慢变老了。

老了的父亲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职业。尽管早过了退休年龄,日常也衣食无忧,但父亲依然像以往一样到吴阳市场去卖鱼。他一直跟我们强调,自己的身体还好得很,“在家里坐不住”。所不同的是,在我们兄妹的强烈要求下,每逢刮风下雨或高温酷暑等天气,父亲“妥协性”地不再外出了,而是留在家里泡上一壶茶,品尝着那难得的悠闲时光。

在茶的氤氲里,年近古稀的父亲,是否会忆及这一路行来自己亲手写好的剧本?

来源:湛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