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日报:神交滕王阁

何顺昌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虽然我不能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但是文中佳句还是能随口说出三五个来。

《滕王阁赋》,是“初唐四杰”王勃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那年,王勃去交趾探望当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那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恰逢洪州阎伯屿都督因新修滕王阁而大宴宾客,王勃应邀参加,即席而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该序全文773个字,含标点共928字符,但言语华丽,对仗工整,字字珠玑,千古不朽。

实际上,举办这个“笔会”,阎都督是有想法的,目的是借此向大家夸耀其女婿吴子章的才学。为此,他让女婿事先写好一篇序文,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出来。酒过三巡,阎都督假意请众人为重修的滕王阁作序,当地文人雅士和官场同仁都心知肚明,故而推辞不写。远道而来的王勃不知内情,都督相邀,盛情难却,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看到王勃这个“愣头青”接过笔墨,阎都督心里虽然不悦,但碍于面子,也不便当众发作。于是,走出宴所,坐在阁外,凭栏眺望江景,以排解心中不快。同时,暗嘱部下将王勃写的句子随时抄来,报与他知。一会儿,一个部属跑来报告《滕王阁序》的开头两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一听,只冷笑道:“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接下去,王勃写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闻报,慢慢吟味,没有言语。直到王勃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才拍案叫绝。

每次重温《滕王阁序》时,我都会想到阎伯屿这个人,爱才、有德,了不起。当然,他首先是自私的,但也是伟大的!试想,对阎都督这样位高权重之人,如果他任性,他肯定有办法将王勃写的序文扼杀在摇篮之中。如果那样,还会有今天南昌滕王阁之辉煌吗?最终,是宽广胸怀战胜了个人私欲,是官德人品促使他以质取文,王勃的佳作才得以流芳百世。吴子章提前准备的序文写得怎样?没有记载,后人不知,但我想应该也是一篇上等文章,只可惜“时运不济”,谁让他遇上王勃呢,也只能“认栽”了。

南昌滕王阁,与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作为古代建筑,阁与楼是有区别的。楼是平地而起,一般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每一层都可以居住,而阁是建在一层台阶之上,一层不住人,四面皆空,有栏杆和回廊。在古代,楼一般是用作军事防御和瞭望,阁是供佛、藏书、歌舞作乐之用;楼是谁都可以建,但阁只有皇亲贵族才能建。滕王阁,就是“滕王”李元婴所建,所以是阁不叫楼。

“滕王”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9岁时被封为滕王,食禄山东滕州。因其从小受宠,骄纵失度,屡犯宪章。做了16年“滕王”的李元婴,先被贬为苏州刺史,后转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若干年后,又改任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为了彰显皇亲贵族身份,李元婴无论到哪里任职,都以“滕王”自居,广聘工匠,大兴土木,修建亭台行宫,所建皆贯以其封号“滕王”为阁名。

文因阁成,阁借文传。全国共有3处滕王阁,分别在山东滕州、四川阆中、江西南昌。其中,南昌滕王阁最为有名,皆因王勃的《滕王阁序》使然。

南昌滕王阁自建以来,乱世则废,盛世则兴,迭废迭兴达28次,堪称古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今日滕王阁,为历史上第29次重建,主体建筑高57.5米,下部为12米高台座,主阁为“明三暗七”格式,整个建筑为仿宋式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碧瓦重檐、斗拱层叠、画栋彩柱、雕门透窗,彰显了唐代阁楼的雄伟气势。

什么时候知道的滕王阁?我绞尽脑汁,也忆不起来了。但在心中,南昌滕王阁如“老朋友”一般,神交久矣。

今到南昌,亲眼看到了文化地标滕王阁,仿佛比心中的还要壮观、雄伟。今日滕王阁,已名扬四海、游人如织。随着人流,我从南门进入景区,沿着高台底座拾级而上,听到身边的导游介绍说:“两级高台,一共有89级台阶,寓意着新修的滕王阁是1989年落成开放的”。走进一层大厅,迎面是一幅“时来风送滕王阁”的汉白玉浮雕,这是依明朝冯梦龙《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创作而成。一层檐下有四块横匾,正东为“瑰伟绝特”九龙匾,正西为“下临无地”巨匾,南北分别为“襟江”“带湖”二匾。一层一层,移步观看,古代诗篇,经史典籍,建筑文化,目力所及,赞不绝口。五楼是最高的明层,向远望去,赣江之滨,风景如画,南昌城廓,尽收眼底。

来源:湛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