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峥
佛山石湾美名陶都,闻名天下。但少人知道“先有阳江石湾,后有佛山石湾”这段历史。
唐宋时期,漠阳江河畔便有窑口几十处。文物普查发现,现位于阳东区雅韶圩东北面一公里地名叫瓦窑头的山岗上,有窑址14座,现仅存残窑4座,其中一座较为完好。在附近4200平方米的地面上有大量瓦筒、回字纹瓦当、莲花纹瓦当和砖瓦碎片遗物。从出土的文物可断定为唐朝后期的窑址。因盛产陶瓷的缘故,此地就叫“瓦窑”。
那时的“瓦窑”人口密集,文化也相当发达。此地多为谭姓人,出了元御医谭甫、清举人谭可则、谭高捷、谭大刚、谭龙光、谭鸿就,还有画家谭筱竹、诗人谭松年等。当地读书人认为“瓦窑”名不雅,乃谐音取名“雅韶”。“韶”,虞舜时乐曲名,后引申为美好。鹤山市瓦窑村,后亦改名雅瑶。
世事沧海桑田。后漠阳江改道,至现阳江城郊石湾为出口。因陶瓷易碎,不宜陆地车运颠簸,只宜水上运输,所以瓦窑必开在江河边,原位于漠阳江出口的雅韶瓦窑便迁往石湾开窑。
石湾位于阳江城东方,现市区石湾路周围。古时在漠阳江边,小码头有石伸出河中,故名石湾。瓦窑迁至此后是阳江陶瓷的鼎盛时期,至宋代更闻名天下。
后来,漠阳江再次改道至现在石觉头为出口。同样因运输不便,石湾陶瓷逐渐式微。大批窑工因而失业无靠,他们不惯农桑,便改行抬轿。
当年阳江至广州不似如今方便,只靠步行,有钱人则租人抬轿。阳江至广州路途遥远非一天能至,路上来回均要寻驿站歇宿。轿夫到了广州也租不起昂贵的客房,遇上风雨,几天之内也回不了阳江,便在还是农村郊区的佛山租下相对固定的驿站,作为长驻站。
窑工长期来往佛山,以职业之敏感,发现此地土壤与阳江石湾无异,且有汾江通省城,交通方便,认为极可开窑,几经试验成功后,三群五队就此重操旧业。仍用阳江石湾招牌,于是石湾陶瓷再次闻名于世。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只知佛山郊区此石湾,不知原阳江郊区彼石湾了。
这不是穿凿附会的无稽之谈,有书有实为证:
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宋元瓷器展览室中,壁上悬有《宋元窑址分布图》。该图对于宋元两代陶瓷各窑共列出20座,其中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浙江、江苏、江西诸省10余座,在珠江流域,仅阳江窑1座。
30多年前,笔者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看见陶瓷馆里宋代窑口分布地图,也就标明“阳江”一个。
“阳春之南有县曰阳江……而较阳春距海尤近。广窑中最著名之窑也……昔(乾隆时)曾有此窑所制之宝蓝瓶,自北京宫中发出,交唐英(管陶瓷制造的官员)在官窑中依式仿制,其精巧可知。”——(英)S·W·BUSHELL《中国美术史》
“广窑,宋南渡后所建,在广东肇庆阳江。”“广窑在粤名曰石湾,盖南海县佛山镇之村名也,自明已迁于此,而阳江旧窑早已消失矣。”——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
“宋末,阳江工匠曾迁东莞开窑,出品钤‘南石堂’楷书印。兹查传器,有图案而无釉者,底钤‘南石堂’楷书方印,土质较石湾较轻。厥后再迁石湾,乃创‘祖唐居’,出品以祖述黄、绿、蓝三彩唐为宗旨,故曰‘祖唐’。”“少数石湾陶工,尚有遄返阳江省墓者。”——李景诏《石湾陶业考》
《中国青瓷史略》《中国的陶瓷》等权威著作亦有相关记载。
1963年,广东省民间工艺馆举办石湾历代陶瓷艺术展览,展期长达一年。阳江的梅瓶等5件石湾陶瓷摆展厅首要位置,以延续“阳江石湾始祖”这段历史。
今北京、台湾两故宫仍有阳江石湾宋窑藏品。
乡贤张希哲(原籍江城区,曾任台湾逢甲大学校长),曾为此专访台湾博物院顾问吴玉璋。“吴先生谓:宋代阳江窑之陶瓷出品,确系名闻中外,且传品不多,益见珍贵。《宋窑址分布图》系依据该院旧藏图表复制,而原图之绘制,则取材于民国24年出版之《中国艺术国际展览图说》。该图说系为故宫艺术品在英国伦敦举办展览而编撰,瓷器部分由专家郭葆昌执笔,当经过详细之考订。故阳江窑在宋代之地位,毫无疑义。”
新中国成立后,阳江陶瓷有过一段复兴时期,并逐步向高科技发展,建立了电瓷厂。电瓷厂的烟囱,曾是城区最高的地标。可是终因各种原因,后又逐渐衰落了。
来源:阳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