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跟着苏轼过重阳

王秀兰

秋山秀,菊簪黄,佳节正重阳。走进苏轼的重阳诗,我仿若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一路走来,吟诗作赋,华章不断。虽仕途沧桑,白发新添,但壮志豪情不减,神采若仙。

苏轼的重阳节是思亲念故的。嘉祐七年(1062年),苏轼二十七岁,在凤翔为官。适逢重阳节,他思情悠悠,乡愁难解。于是避开府宴乐会,独游普门寺僧阁。并赋诗《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以表思念舍弟之情。“花开酒美盍不归,来看南山冷翠微。”开篇用花开正艳和宴席之欢,与翠微宫的碧翠清冷形成对比,暗示繁华落尽归于真的人生哲理。“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则生动地表达苏轼思亲之切,怀乡之深。“明年纵健人应老,昨日追欢意正违。”诗人站在秋风里感慨着年华似水人易老,多少欢乐时光已经无法重现。“不问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此句引用典故:古人在重阳节欢聚时,如果风吹走了帽子,楚人就会嘲笑。而这里诗人妙化为己用,言说自己身处异地,即便有秋风强吹帽,遭受别人嘲笑或讥讽,他也不会在乎。诗人借助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此句掷地有声,不正应了“冷翠微”的景,融了思乡念弟的情?

苏轼的重阳节是款款深情的。他在《浣溪沙·重阳旧韵》写道:“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仔细更重看。”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从杭州移居密州之时,适逢重阳,他与好友杨绘依依惜别,情由心发,慨然送词,以表深情。这首送别词,上片颂扬友人才高器大,表达了对友人真挚热爱之情。下片直抒重阳离愁别绪。相逢短暂、后会难期,怅然惜别之情自见。全词词短情长,婉约缠绵,感情深挚感人。

苏轼的重阳节亦是愁苦不惧的。“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这首《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是元丰五年(1082年)重阳节而作。当时苏轼被贬黄州,生活愁苦。人生低谷之时,承蒙黄州知州徐君猷热情相待。他心生感动,在涵辉楼宴席上即时而作。此诗情景交融,表达含蓄,寓意深远。他用戏谑手法描写自己愁苦境遇。酒力渐消,风力甚微,仍觉凉意飕飕。但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藉此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奈。笔锋一转,即说政治上的打击让他无惧世事,世间万事皆是梦,转眼都成空,荣辱得失、贫穷富贵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纷扰不必耿耿于怀。良辰易逝,好花难久。面对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这种以顺处逆、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世人敬仰。

苏轼的重阳节更是喜庆欢乐的。苏轼最脍炙人口的重阳力作是《定风波·重阳》。“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此诗描写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苏轼把酒临风,喝个痛快,是为了酬谢佳节。登山临水,同样也是为了酬谢佳节。即使夕阳快落山了,也用不着愁怨。结尾更是引用齐景公泣牛山的典故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自然规律。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一种高昂旷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彰显其间。

跟着苏轼过重阳,诗酒醉年华,人生韵味丰。我沐浴着文学之光,起伏在他的人生里,不觉然过了一个别样的重阳。

来源:汕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