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有朋自远方来,闲聊中说到该县某村的黄桃今年大丰收,但果农们为销路发愁。当地一位在沿海大城市工作的乡贤知道后,主动联系了一家大企业采购乡亲们的黄桃。乡下的果农很高兴,想到黄桃有主,而且路径可靠,于是在发货时,将一些原本要淘汰的次品也塞进纸箱滥竽充数。正当这些果农们窃喜之际,乡贤传话回来了:收货的企业看到果品之后,大失所望,已向该乡贤表示,看在他的面子上,已经发过来的货且勉强收下,后面的就别再发货了。
朋友感叹,这些自作聪明的果农,就因为有乡贤牵线,企图以次充好多赚几个小钱,结果断了自己的财路。黄桃的保质期不长,可以想象,今年他们虽然侥幸卖出了几个次品桃,但损失太大了。
似这般目光短浅的人,可以说社会上还有不少。多年前,一位在外地工作的老乡说过一件事。老家几个粮商通过这位老乡的介绍,成了当地一所高校的大米供应商。不料,后来食堂工作人员发现他们竟然在大米当中故意掺沙子,于是果断中止了其业务,还对介绍人颇有怨言,弄得这位热心的老乡很尴尬。
前不久,一位电影导演告诉我,他们剧组在某小镇的一条老街拍摄一些镜头,一时给原本冷清的老街引来不少人流量。与剧组驻地相邻的一家杂货店,因此生意异常火爆,每天的矿泉水、冷饮、面包之类供不应求,由以前几天进一次货变成了每天要进几次货。老板赚得喜笑颜开之际,导演向他提了个小小的请求:上他家二楼的阳台看一下景,如果合适,考虑放一个机位在他家阳台拍摄。老板想也没想,答复导演:上楼得给钱,不给钱不能上;架机位更得给钱,不给钱想也别想。
导演大吃一惊,上个阳台还收起门票来了?忍了忍,对老板说:“我们关照了你这么多生意,光是剧组就上百号人,天天在你这里买这买那。还有,那些观众也是我们吸引过来的。大家在你这里消费了那么多,怎么这点情谊也没有?”老板面无表情地说:“少提什么情谊,没钱就免谈。”
导演生气了。于是,阳台不上了,机位另找地方安置了。与此同时,剧组所有人宁愿走几百步到更远的一个小卖部买东西,也不进那家杂货店了。很快,杂货店进入了门可罗雀的状态。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夏做上了莒父的地方官,特地向孔子请教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在孔子看来,干正事者,一定不能心急,要把目光放长远,不可急于求成、贪图小利。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孔子两千多年前就阐述的道理,现在仍有许多人不明白。
上述这种贪图眼前小利之人,如果思维方式还不改变,那就注定了只能侥幸得一点点小便宜,他们的生活也难以发生本质的变化。
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门客众多。其中一个著名的门客名叫冯谖。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替他去自己的封地讨债。临行前,冯谖问他是否需要带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缺什么就带什么吧。于是,冯谖到了孟尝君的封地之后,将所收到的契据都烧毁了,还假托孟尝君之命,将债款赏赐给了百姓。孟尝君得知冯谖的所为后甚为心痛,也很不高兴。冯谖向孟尝君解释,自己此举是给他买“义”,因为他觉得孟尝君不缺钱,缺的就是这个。孟尝君当时不以为然。后来,他因得罪国君被贬回封地,大老远便看到百姓前来相迎,孟尝君这才明白,冯谖果然有眼光,其当初买下的这份“义”,比“利”重了百倍。
风物长宜放眼量。揪住一毛两毛的小利不放,就可能失去源源不绝的大利。成大事者,视野一定要长远,思路一定要开阔,胸怀一定要宽广。明代学者庄元臣说:“好目睫之利者,利在害中而不弃;好终身之利者,利在目睫而不为;好子孙数十世之利者,利在终身而不取。”对于这“目睫之利”,该采取什么态度,看看古往今来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例,心里应当有数了。
来源: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