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树明
回到故乡,我总喜欢漫步在村前屋后,走一走,看一看,回忆一下童年的时光、趣事,或者是不愉快的事。在漫步中拾起岁月印记,感受那浓浓的乡情。故乡的水井,是我每次漫步必到的地方。那甘甜的涓涓细流,养育了村里一代又一代的人,让生命得以延续,让乡情逐渐浓厚。
水井坐落在村东北角的田园里,离村也就几十米的距离。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田园里玩乐,是乡村童年生活的重头戏。故乡的田园,一年四季,风景不同,快乐不同。打泥仗、捉泥鳅、捡田螺、搭泥房、做泥饼……一方小小的田地,就可以装载很多童年生活。忘不了,童年游戏在水井旁的身影,累了、渴了,捧起一把清澈甘甜的井水,咕噜咕噜,大口吞咽;忘不了,每天清晨,村里的大人们,络绎不绝到水井旁担水,倒入家家都有的大水缸,准备白天一天的用量;忘不了,每天黄昏时候,自己被家人安排挑着水桶,给家里水缸续水的情景,压在身上的担子,总会让人龇牙咧嘴,但看到水缸满满,又幸福洋溢……
农民,耕作于田,收成靠天,这是多年以后我才有的感悟。也就在那时,我听懂了爸妈的唠叨“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回来食土”,于是我立志好好读书,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离开农村寻得一份清闲工作。
如今,农村的很多传统在科技浪潮下,被淹没了;很多乡情,在富有的生活中,也被淡忘了。“三通”(水通、电通、路通)工程,让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乡的老井,在岁月的车轮下,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如今的清晨,再也看不到大人们挑水的身影;黄昏,也不见那小小的身影、大大的水桶。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老井,在时光的长河里,长出了青苔。
水井,是一个村子的生命之源。不忘本,也应该是我们坚守的品质。让出去的人,记得住乡愁,让回来的人,找得到归宿。今年,村里乡贤凑钱翻新了水井和村里的小道,村里的变化,让我们欣慰和感慨。
来源:韶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