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日报:画家陆晓翰以水彩艺术语言描绘传统美食及民间习俗

应龙湖区文联之邀,画家陆晓翰以《潮汕物食佳果》为题作画,参加“食在有趣”——喜迎2024“两大盛会”潮汕饮食文化美术小品征集活动,展现浓郁的传统“潮汕味道”,传承弘扬潮汕美食文化。

借物抒怀 潮汕民俗唤醒乡愁记忆

朥饼、豆枝、林檎和潮州柑都是潮汕民间传统小吃和水果,不仅是街头巷尾小摊档上的常客,更是节日庆典、家庭聚会中不可或缺的美食,承载着无数潮人童年回忆与家乡情感。

说起《潮汕物食佳果》的创作构思,陆晓翰说,作品酝酿构思、组织画面纯属偶然。今年9月底,陆晓翰的儿子结婚,按潮汕习俗,谁家办喜事的时候,都要送亲朋好友豆枝、朥饼和大桔。陆家也不例外,少不了准备这些美食款待亲朋,也表达自己的祝福。

对于这些小吃,潮汕人并不陌生。潮汕朥饼以其皮薄馅厚、潮味十足而闻名遐迩,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浓浓思乡之情;豆枝是用花生、糖和麦芽糖制成的甜点,方形的潮汕人管它叫“豆方”,切成条的就叫“豆条”或者“豆枝”。咬上一口,脆脆的响声在耳边环绕,花生和糖完美融合,甜而不腻。

看着家里这些熟悉的食物,陆晓翰想起儿时每逢佳节假期,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围坐一桌,喝茶配朥饼豆枝那一甜蜜而温馨的场景。他脑海中一直思索着,能不能把它们画下来。

后来,亲戚做客时送来几个林檎,陆晓翰突发灵感,把它们摆在一起,用水彩技艺将所看所想表达了出来,完成了这样一幅小而精的水彩佳作。

人们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食是最诚实的表达。陆晓翰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吃的品种和口味越来越多样,但无论如何变化,朥饼和豆枝那独特的香甜味道,始终都是潮人心中最温暖、最难忘的记忆。

定格美好

写生采风感受风土人情

陆晓翰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历届水彩画展评委,作品多次刊登于《美术》杂志,多次入选广东省美术作品展、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等;荣获“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数十年来,他陆续在广州、美国、东莞、深圳、汕头等地举办了个人展和联合展。

“走上绘画之路,完全是因为儿时的爱好。”陆晓翰告诉记者,他自幼酷爱画画,1983年如愿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他走上讲台,从事起了美术教育工作,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至今,陆晓翰还深刻地记得,当年广州美院经常有进口图书展,其中不乏优秀水彩画册,但价格不菲。父亲知道后,一下子给了他2千块钱买书。他欣喜若狂,一口气买下了怀斯、霍默、佛林特等外国水彩名家及很多印象派画册。 这些书籍成了陆晓翰的珍宝,他反复翻阅,仔细临摹,慢慢积累着绘画技巧,对水彩日趋痴迷。

这些年来,陆晓翰特别喜欢外出写生,善于从身边不起眼的景物中,捕捉美的景致,将汩汩暗涌的自然情结赋予笔下的一景一物。记者几次连线采访他,都听到他略带歉意的声音“正在外面写生”。陆晓翰说,旅行写生是人生一大乐趣,可以观赏沿途风景,感受各地风土人情,写生灵感总在瞬间爆发,使艺术生命绽放活力。

在陆晓翰大量的写生作品中,读者可以分享他从野外带来的芬芳,也能感受到他用心灵捕捉的生活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陆晓翰通过对景物的光线、色彩、意境等要素进行主观重构,感情充沛地在纸上描绘,获得的不止是艺术兴味,还是一种人生境界。

博采众长

水色交融充满生机活力

流淌的水、乡间田舍、泥墙黛瓦;挥洒的笔触,追逐着晨雾、日照和海风……翻开陆晓翰发来的作品链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以人物或者风景为题材的水彩写生作品,笔法细腻朴实,酣畅淋漓,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陆晓翰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他将家乡的山水草木和风土人情作为描绘的对象。他告诉记者,从广州美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最初有几年的时间他经常到一个叫渔村的小山村写生,收集了很多素材,从寻常景物中,发掘美的意蕴,在后来创作的许多作品中,充满浓浓的岭南特色和潮汕味道,朴实无华,灵秀内敛。

水彩画融合了水的流动性和色彩的鲜艳,展现出浓淡相宜、水色交融的艺术效果。“陆晓翰将国内外名家技法融为一炉,用高超的技巧将正统水彩画推向新的境界。”在美术学教授、潮汕水彩画院院长李小澄看来,陆晓翰笔下的水彩画纪实性和水色交融,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美食传承一方文化,汕头以琳琅满目的地道美食遐迩闻名。陆晓翰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把潮汕传统美食入画,构图主次分明,充分发挥了水彩画“水汽”的作用,通过笔触的巧妙运用,既具有细腻入微的描绘,色彩又和谐统一,整个画面意境沉远,潮味醇厚。

水彩画以其独特的绘画方式和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观众,不仅是一种绘画技巧和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寄托。陆晓翰的水彩画也如其人,轻松潇洒、清新明快、浑厚质朴,从不同视角生动地诠释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给人以一种心灵愉悦的诗意感受。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摄影报道

来源:汕头日报